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电影的发明 (1 / 2)
电影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是一门较为年轻而且发展较快的艺术,同时它也是运用科学技术催生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电影也日趋成熟与完善,并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出现不仅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而且产生了一种新的电影思维的方式。
电影的发明,是集中了许多科学家的智慧,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验才得以成功的。我国古代的灯影戏,曾被一些电影史学家认为是电影发明的先导。它通过灯光照射,把纸或皮做成的物象投影在布幔上,经过人的操作,可以演出不同情节的影戏,至今在我国民间仍保留有皮影戏的演出活动。不过它投射的影像只是象征性的剪影,不像电影那样,投射在幕布上的则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影像,让观众宛如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中。
电影的真正发明,是根据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格特发现的“视觉暂留”原理,即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每个形象都在消失后仍在视网膜上滞留不到一秒时间的现象,给电影的发明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因为人眼有这一功能,才使观众从银幕上观看到映在上面的许多断续出现的画格时,感到它是正在连贯运动的影像。
1894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成了“活动电影视镜”,它仅仅是一个木头箱子,每次只能供一个人观看50英尺胶片,没有银幕,所以它还不能称作真正的电影。
一年后,即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创造出一种能将影像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影像清晰,可供很多人观看。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正式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其中有《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并获得了成功。这一天,便被各国电影史学家公认为电影的发明日,标志着电影时代的开始。
卢米埃尔早期拍摄的电影,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火车进站、工厂放工、街头即景、婴儿的午餐等。当卢米埃尔拍摄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确立了写实主义的传统。
爱迪生早期拍摄的电影内容,则和卢米埃尔完全不同,他主要侧重动物表演、歌舞演出、拳击比赛等,并为拍摄这类场面搭建了摄影棚,把演员摄影棚中拍摄,这些影片展示了技术的发明及其优越的性能,构成了游艺场的新奇节目。这种拍摄方法,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会成为后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技术主义的传统。
以上两种电影传统,甚至直到现在仍然在影响和左右着电影艺术的道路和发展。从历年来国际两大电影节:美国奥斯卡电影评奖活动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的评奖活动来看,两种电影传统的影响,都能从获奖影片中若隐若现地呈现出来。
写实主义传统,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运用纪实和记录的电影手法和技巧,追求生活的真实性,质朴、淳厚,给观众以贴近生活的逼真感见长。
例如,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导演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如《橄榄树下的情人》、《我的朋友你在何方》、《樱桃的滋味》、《白气球》、《小鞋子》、《谁能带我回家》等,几乎把写实主义的传统推向了极致。
又如,1995年在丹麦的拉尔斯·冯·特里尔等人成立的电影小组,发表了“Dogma(道格玛)”宣言,主张:“坚持实景拍摄,声画同步,不使用无声源音乐;必须使用手提摄影机进行拍摄,摄影机要跟随人物的动作进行一种近似纪实风格的拍摄;拍摄中采用自然光效,禁止使用光学技巧”等。他们拍摄的影片也在电影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并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可见写实主义传统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技术主义传统则和写实主义传统恰好相反,它重视技术精湛、制作精良、包装精美,高成本,大制作,侧重娱乐性和观赏性,让观众陶醉在梦幻的生活中。
近期以来,美国电影利用高科技的优势,运用数字技术、三维特技等手段设计制作的特技镜头,编入在许多影片之中(如《超人》、《蝙蝠侠》、《星球大战》、《木乃伊》、《哈利·波特》系列等),情节被演绎得出神入化,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地的高票房,由此造成了美国商业大片的领军地位。
以上两种电影传统在电影艺术的发展中,并不是完全对立、互相排斥的,我们可以从许多导演拍摄的影片中找到两种传统和两种方法的完美结合,或者交融并用,或者互相嫁接。比如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影片《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即属于这类情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受到了专家与群众的称赞,又取得了经济上的高额回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