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红薯实验田 (4 / 5)
种子并不是关键因素,高效高产的管理方式才是。
大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现在已经不太适应飞速发展的商业。
李崇文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合约农庄模式,这种模式李崇文在红河便有初步的尝试。
比如以往的陈家沟,几十家佃户给地主种田,平均一亩地收成不到两担,一户佃农种十亩地,总共收成不到二十担。
按最好的四六分配,交租后不到八担粮食,一年下来连一家人吃饱都成问题。
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更换新的农具,寻常年景还能靠挖点野菜,连续几年灾荒下来,地里没收成,税和租金一分也不能少,一家人就只能沦为流民了。
更坑爹的是,大明的各种税到了如今已经是乱七八糟的收,还有什么里甲制度。
每十户编成一甲,每十甲编成一里。一甲里如果有两户不见了,那么剩下的八户要承担这两户的税收。
如果一甲只剩下一户两户,那他们除了逃亡别无他法。
崇祯元年的旱灾持续到今,一丝好转的迹象都没有,加上那些地主老爷们从来不会管佃户们的死活,宁可荒着地,也不肯降租给他们一条活路。
地主老爷手里有地,佃户们没有地有的是廉价的力气,而李崇文想要拉拢人心,花最少的银子办最实在的事。
那么这种合约农庄不失为一种缓和矛盾的方式。
红河公司以华农分公司为代表,与地主老爷们签订土地管理合同,从签订合同的那一刻起,老爷们就再也不需要费心思去挨家挨户催租。
作为佃户,以后全部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劳动,每个人像公司的职员一样每天上班下班,按劳计酬,多劳自然多得,还能有晋升机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