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红薯实验田 (3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红薯实验田 (3 / 5)
        不过可能还没有累积一定的栽种技术,产量不算惊人,而且红薯不像稻麦一样容易保存,所以贫苦人家都只是把它当做一种辅助食物。

        李崇文可是深知红薯的好处,对于如何栽种加工更是知道的比较多,在红河村的时候他就想过派人去寻找。

        前段时间陶然来信说找红薯的人回来了,拉回几大车的红薯和土豆,就是那种叫玉米的蕃种一直没找到。

        土豆又被当地人称为土芋,大致和红薯是同一时期被福建海商们从南海带回来的,这两种作物都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描述书写过,甚至在京城的皇宫内,便有土豆的踪迹。

        李崇文想把两件宝物作“祥瑞”献给陛下估计是不成的,很多官员估计也试过,朝廷对这种番种并不稀奇。

        “对了,随同这些蕃种一同进京的还有几个当地的老农,他们都是有过几年的培植经验,到时候你要多向他们讨教学习。”

        李崇文深沉的说道:“朝廷不重视这红薯土豆玉米,是还没有开发出它们的真正的价值,但我希望你们自然组,能非常慎重的去对待它们,它们是红河最大的希望!”

        李崇文把红薯和土豆的一些注意细则告诉李易,比如红薯要先育苗,之后是扦插的方式种植。

        两者都不挑地,而且耐旱,既然是做试验田,那么就要分开在不同的地方试种,记录其生长状况。

        大明的农耕技术没得说,除了请教老农的经验之谈,自然组还要多做各种尝试。

        李崇文特批李易可以去华庭挑选几百亩试验田用地,几十个佃农照看农田。如果需要,可以随时去梁思成那里批条子。

        “第一批的经费五千两银子,务必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种植方法”

        估计很快也会找到玉米的踪迹,有了这三大高产耐旱的蕃种,还要配合制度组弄出一套农庄管理模式。

        大明不缺耕地,不缺人力,甚至除了这三种早已传入番种,本地早就有稻麦大豆油菜棉花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