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卷 小学时光 第一章 入学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其他们说的都很真实,就是我上了几年学之后发现一个极其严重的事实,九年义务教育,九年是真的,义务不是不要学费的意思而是我们要一边上学一边帮我们学校的老师义务劳动的意思,而教育我都觉得我要是不去上学那些东西最多三年就学完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争取使我们村早日和现代文明接上轨,据说我们的村长当时挨家挨户的宣传义务教育的好处。甚至还强迫很多家庭说如果不让孩子享受义务教育,那他就要对个别家庭采取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当时是两项基本国策,参加义务教育也就是每年出点学杂费,如果被强制计划生育那就面临断子绝孙的危险啊。我们庄上广大劳动人民还是算的清楚这个厉害关系的。事实证明我们村长的采取的措施还是极有效的,就那时候我们庄上在整个联村的入学比例都是最高的。
就是在这种积极入学的良好大环境中,父亲更是加重了他望子成龙的欲望和为了实现这个欲望而采取的措施。他肯定觉得他有三个儿子,望子成龙的概率比别人大的多。但是实现理想是要付出代价的,虽然那个时候学费只有十八块钱,但是我和大哥当时上学的学费几乎占据了整个家庭一整年的现金收入。为了能保证我们上学的开支,父亲不得不干起了卖豆腐的行当。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这三个行业考验的不止是人的精力体力,还有耐力。可见当时的父亲有多么积极的支持我们接受教育,其实就算是没有村长的强制我相信父亲也会让他的每个孩子都去上学。
在我没有上学的时候,虽然玩耍是我的主导任务,但是父亲还是强迫的对我进行了学前教育。其实我小时候也算是天资聪颖了,就《咏鹅》、《草》、《梅花》这样的古诗三四岁的时候我也就一中午就会背诵。这个成绩还是让父亲十分高兴的。于是他潜意识里就觉得我绝对不是一个庸才,以至于对我的期望值随着上学年级的增高也越来越大,这也就成了后来我上学时候悲惨经历的根源。
1990年的8月31日我跟着母亲去我们庄西头的学校里报名。那天也算是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吧,但是我的脸上却找不到一点笑意。我是很不愿意进学校的,因为在那种相对规范控制下的时光有好多事情是必须告别的。但是父亲根本就没有给我机会直接就让母亲带我去报名了,一年级的老师是我本家的大娘所以也没有什么客气话。因为报名的人也不多,母亲甚至还和大娘聊了很久的家常。我大娘----还是叫汪老师吧毕竟是学生了。汪老师让我背两首古诗,我一首是和所有的入学孩子一样背的《咏鹅》,另一首却是背的头天晚上刚学会的王翰的《凉州词》。我当时并没有想炫耀的意思只是觉得刚学会的背诵的熟一点,但是汪老师显然很惊讶。直接对母亲说,这孩子去年都该让他来上学的,早上一年就省一年的钱,我听说学费快要增加了。但是后来的数数让他们都很尴尬,因为无论怎么鼓励安慰引导我就是只能从一数到七。当时的规定新生入学的资格是语文会背两首古诗数学必须会从一数到十,不然不让入学。汪老师看看时间不早了就说数不到就别数了,明天记得来上学就行了。我一下子就明白我这个学其实是上定了,考察只不过是个形式。老早说啊,那我就不用装成不会数数了。
说一说我的学校啊。这个学校其实可以看做是我们村和陈楼村的私塾,因为只有这两个庄的孩子在这里上学。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两间屋坐落在庄子西头的果园里右边是一年级左边是二年级,教室前有片挨着小路的空地算是操场但是没有围墙。其实教室四周的果园才是我们真正的操场,下课的时候所有的男生都会到树上玩,女生就在树下做游戏。学校西南方向300米有一条小河,夏天的时候下课我们会去河边捉鱼逮泥鳅,不怕挨打的孩子还敢到河里去洗澡。所以老师上课的哨子声一响,总是有几个人一边飞奔一边穿裤衩,这个本事我很是羡慕但一直都没有练会真是遗憾。我不止一次去那条小河里洗澡也因此挨了几次揍。甚至有一次还差一点因为逞能游泳横跨小河体力不支差点淹死。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晰,那种无力感和充斥在内心的恐慌。如果不是我一把扯住了游在前面的静叔,用力往后一甩借了一下力说不定真悲剧了。我一脸刷白的爬到了岸上,还没坐稳就被呛了几口水也是差点没上来的静叔踹了两脚。我看得出来他也是很后怕。关于那条小河的记忆还有一件事就是捉泥鳅。某一年夏天旱情很严重,河水几近干涸。我和当时的小伙伴毛超一起用一个破旧的蚊帐下河里网鱼。鱼不是很多,但是捉到很多泥鳅。一上午差不多弄了一水桶,这个收获还是让我们很开心的,尽管我们都知道捉再多都不能拿回家,但就是很享受这个过程。临近中午,毛超说再网一次就回家。我点头答应了,时间也不早了,再不回去就要挨揍了。一如所有的电视剧里的剧情一样,但凡说再做一次就收手的都没有好下场,我也不例外。就在我们拉着蚊帐走到河中心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左脚前脚掌一阵钻心的痛,接着左腿周围的河水就变成了刺眼的红色。我的脚被河里的玻璃碎渣割到了。毛超把我扶到岸上,拉过脚一看忍不住说了一句:“哎呦,这么大”。我见他都发呆了,忍不住骂了他一句:“你再发会呆,我就要见阎王爷了。”他才找了一捧沙土倒在伤口上,帮我按住。然后不停的换干沙土,按了足足二十分钟血才算止住。我也终于看到了那个伤口,严格意义上来说那不是一个口子,而是少了一块拇指盖大小的肉。也真是佩服当时的我们天不怕地不怕,这样的伤口不说失血过多吧,得个破伤风发个炎也够喝一壶的。而我们就那样简单止了血后一瘸一拐的就回家了。为了不让父亲发现什么端倪,回家之后我强忍着疼痛装作正常走路,真是差点把牙都咬碎了。现在想想那时候活的真是随意,若干年后,我不小心用刀割把手割了个口子,跑到医院里连消毒加包扎换药花了200多的时候我还想起这件事,说实话当时我挺鄙视自己的。这点伤和那时候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用手捏着止一下血也就完事了,还上什么医院,花钱都是小事,可矫情。
我们的学校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所以理所当然的只配两个老师。两个老师都姓汪,一个就是积极发展我上学的本家大娘,另一个是陈楼的,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我初中生物老师的婆婆。我们只开设语文和算术两门课,一个老师教一个年级,语文算术通吃。如果谁家里有事不能来,可以找个上初中的学生来顶替一下。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庄上的三高就教了我一星期,那时候上初三的他成绩据说是相当差的。老师的教学用品是从乡里领来的,每年都有一定的定量所以很珍贵。我们老师的粉笔都是用到两个手指的指甲尖都掐不到了才一脸可惜的丢掉。教室里没有课桌,只是用几个砖墩子凳起来的几张长长厚厚的大木板算是课桌了。凳子是每个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甚至都有直接搬个大树根当凳子的。轮流值日,轮到谁谁从家自己带扫把来,扫好再带回家。其实根本都用不到扫把,又不是水泥地大理石。裸土地怎么扫都是土,所以每次我值日的时候虽然也从家带扫把,但是从来不用只是用手拾一下废纸就行了。毕竟是自己家的扫把,能不用还是不用的好。
在第二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也就是1990年的9月1日我光荣的成为一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生。我斜跨着母亲亲手为我连夜缝制的新书包,搬着家里唯一的还算体面的板凳走在洒满凉影的林间小路上。虽然还是不太想上学,但是小学生的新鲜称呼还是给了我一点欣喜。我一路上几乎都没有再打那些成熟了的苹果的主意,搁平时我早去查看地形了。
一路无话,带着兴奋的心情我直接冲到一年级的教室里。汪老师已经来了,破旧的讲桌上堆满了新书看的我激动不已。一声哨响后,二年级的教室里很快就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而我们就等着老师发书了。汪老师开始念名字,学生们答一声到之后就到前面领书,领到书的同学都是一脸的兴奋。开始我也很耐心的端坐着想表现出来一个好学生的形象,但是看着讲桌上的新课本一点点的减少我突然很担心,难道母亲没有给我交书钱以至于根本就没有我的书?桌子上还剩下两个人的书时,我知道我刚刚想的是真的,于是我突然很羞愧的把头低下来眼泪突然间就出来了。徐德地,汪老师点到我的名字,我头一下子抬起来大声的喊了一声到,然后奔到讲台上领书去了。没有交书钱的顾虑和沮丧一扫而光。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我就是没有交书钱,只是母亲昨天给汪老师说好了今天发给我书而已。我还不知道的是,上学交不起书费将会伴随着我整个学生生涯。
一上午我都沉浸在语文书里的插图上,我认识的字不到十个但是我还是很认真的篇一篇课文的翻,哪怕从里面找到一个我认识的字都会高兴好大一会子。我看到了插图上的白鹅知道旁边的诗就是那首早就会背诵的《咏鹅》,然后我就一边点着字一个一个的往上面套着读一边高兴地想,原来鹅是这样写的,水是这样写的,怎么不像呢?放学之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让父亲看我的新书。父亲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好好学习,书里面有你要的东西。我当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后来我慢慢知道了他所说的我想要的东西和我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