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节
这时的公孙瓒已经击败了青州、徐州一带的黄巾军,实力大增,“威名大震”,已经官拜奋武将军,封蓟侯,以他眼下的实力确实和袁绍有一拼。而且公孙瓒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早就想吞并袁绍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即使没有公孙越这件事,他与袁绍之间也会爆发一场大战。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冬,公孙瓒兵屯磐河准备进攻袁绍。按照《后汉书》的记载,现在的磐河似乎已经干枯了,应该在今天河北沧州的乐陵附近。古人打仗讲究师出有名,袁绍后来征讨曹操时发了个檄文,后世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文》也很有名,檄文的目的就是把敌人的罪行昭示天下,使天下人知道己方为什么要征讨敌人,其实也就是造势。公孙瓒这次讨伐袁绍也不例外,他发了一份檄文,列举了袁绍的十条罪状。其中第九条说袁绍的生母本来是个身分低微的“传婢”,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在讲究“子以母贵”的古代,袁绍这样的出身能身居高位,不但不是个人奋斗杰出成果的体现,反倒成了一条罪状!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公孙瓒之所以能知道袁绍生母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袁术的反动宣传。二袁没闹翻前,各地英雄豪杰为了给被灭门的袁氏家族报仇纷纷投靠他们,这时对这些英雄豪杰来说,无论投靠袁绍还是袁术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袁氏后人。后来二袁反目,英雄豪杰再来投靠就要仔细选择了:究竟谁才能代表袁氏家族。也就是在这时,袁术开始大肆攻击袁绍的出身,拿他的生母做文章,贬低袁绍以争取天下英雄。但实际上,袁绍的名声要远远好于袁术,所以投奔袁绍的人也远远多于投奔袁术的。这让袁术非常不爽,他曾在公开场合愤怒地表达了不满:“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吾家奴”,这就是袁术心目中的袁绍!后来公孙瓒与袁术交好,袁术大概就是在这时向他揭露了袁绍的出身。他在给公孙瓒的信里甚至写道:“绍非袁氏子。”兄弟二人不和竟然连这种话也说得出来!可见袁术的人品很成问题,公孙瓒的檄文提到这件事看来还要归功于他。
袁绍见公孙瓒大兵压境,知道一场大战难以避免,可他刚刚得到冀州,一切还没步入正轨,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情急之下出了昏招。这时的袁绍刚刚从渤海太守一跃而成为冀州牧,渤海太守的印绶还在他身上,于是他就把这些印绶交给手下一个叫公孙范的人。这个公孙范说起来也不是别人,正是公孙瓒的另一个从弟。袁绍把印绶交给他就等于把渤海郡的指挥权给了他,袁绍的本意是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同时也是表示自己的大度和信任。可没想到,这个公孙范也真对得起他,到了渤海郡后立刻领兵相应公孙瓒,背叛了袁绍。
这一来公孙瓒实力大增,搞得袁绍很被动。公孙瓒也是个急性子,仗还没打,地方也还没夺到手,却先任命了一批地方官。他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其他郡县的大小官员也都任命了自己的亲信,一副志在必得样子。公孙瓒如此自信是因为他在同北方少数民族的战斗中锻炼出来的卓越军事才能,尤其是他强大的骑兵。他的骑兵多骑白马,被当地少数民族称为“白马义从”。公孙瓒在《三国演义》里出场不多,而且多是起陪衬作用的“鱼腩”形象,有点像中国足球队。但历史上的公孙瓒却相当了得,一度杀得乌桓、匈奴等民族望风而逃。因为他常骑白马,所以敌人们相互提醒看见骑白马的将军就要避开,于是公孙瓒就让自己手下的骑兵都改乘白马,这样一来他的骑兵就被称为“白马义从”。还有一种说法,这些少数民族认为骑白马的人都是能征惯战的勇士,所以公孙瓒才让自己的人换上白马。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公孙瓒骑兵的强大确是不争的事实。
公孙瓒实力大增,袁绍辖区内一些地方纷纷倒戈,投靠了公孙瓒。袁绍已经没有选择了,只好与公孙瓒正面交锋,双方在界桥南二十里展开对决。这一战在《三国演义》第七回里被写得活灵活现,一波三折,极为传神,而且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赵云首次出场,所以这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比较重要。但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著,而是已经经过毛宗纲父子删节、改写过的,与罗贯中原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些许不同。改写过的版本与原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但仅就这一战来说,改写后的版本有些让人看不懂,尤其不清楚仅凭赵云一人之力何以能够帮助公孙瓒反败为胜,并差点干掉袁绍。项飞将根据史书记载,尽量为大家还原这一战的本来面目。
当时公孙瓒共有大军三万,列为方阵。中间是二万步兵,左右两翼各有五千骑兵,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马军,“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袁绍派大将曲义带领八百士卒为前锋,中间暗藏千张强弩,他自己则帅步兵数万,列阵于后作为接应。
曲义也是一员骁勇的猛将,治军有方。但公孙瓒还真没看得起他,他见曲义人马不多就下令骑兵发动进攻。八百人在一万骑兵面前不算多,都不用人家动手,光是用马冲就能把他们踏成肉泥。曲义令士卒伏在盾下,不得妄动。这八百人就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可能被这白色的巨浪吞没。曲义果然治军严整,虽然敌军声势骇人,但军令未下,这八百多人竟无一人妄动。
眼看着敌人骑兵还有几十步就冲到跟前了,曲义这才下令攻击。一时间万箭齐发,“所中必倒”。善用弓箭一直是袁绍军队的优良传统,强弓硬弩在很多关键的战斗中都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这次就是个例子。公孙瓒骑兵冲得兴起,突然遭到弓箭的袭击,前排的人立刻倒了下去,后面的人发现不对却一下子停不下来,又冲到前面人的身上,随即被绊倒,一时间人仰马翻,场面大乱。
曲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即下令趁势掩杀。士卒们“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曲义所部人数虽少,但都是精兵猛将,而且出击的时机掌握得也很好,所以一上来就大获全胜,斩首千余级。就连公孙瓒刚刚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就阵亡在这次战斗中。
公孙瓒见前军败了,立刻后撤,逃向二十里外的界桥。那里有他的大营,还有他的“殿兵”,也就是后备队,凭借这股力量他还可以放手一搏,说不定还能反败为胜。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