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
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从荆州起兵进讨曹魏,围曹仁、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锐不可当。朝野震惊,曹操认为汉朝首都许昌离关羽态近,想要迁都,迁到黄河以北去。司马懿立刻进谏,阻止了曹操。他说于禁之败“非战守之失”,对国家大计没有影响,如果就这样迁都,是“示弱与敌”不说,还会让人心不安;而且关羽得意必然会引起孙权的不安,可以在这方面作些文章。果然没多久,孙权就在关羽背后捅刀子了,从而除掉了曹操的心腹大患。司马懿再次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客观地说,在曹操时期,尤其是曹操统治的前期,司马懿基本没有出头的机会。这一方面是曹操当时手下精英荟萃,高手如云,显不出他的才能;另一方面司马懿当时确实不如人家,他毕竟年轻,在经验上略显不足,比不了曹操手下那些大谋士。但在曹操统治的后期,尤其是从曹丕时代开始,司马仲达逐渐展露头角,成为朝廷重臣。
曹丕与司马懿的私人关系很好,也很信任他。曹丕继位魏王后就封他为河津亭侯,丞相长史。没多久东吴有一次正常的军事调动,大概就是换防吧,因为此时曹操刚死,曹丕才上台,所以曹魏方面认为这是孙权趁机来犯。当时镇守襄阳的曹仁缺少军粮,士卒疲惫,根本无力防守。大臣们认为国家刚刚遭遇大丧,不宜动兵,更不能让曹仁这样元老级的重臣去冒险,所以就建议曹丕下令召回曹仁,放弃襄阳。司马懿独持异议,他认为孙权刚刚击败关羽,现在正是他讨好曹魏的时候,肯定不会来挑起战事;而且襄阳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能轻易放弃。可惜司马懿的提议没被采纳,曹丕还是下来曹仁放弃襄阳。于是曹仁率大军主动撤离,临行前还放了一把火,火烧襄阳。结果事实证明司马懿是正确的,人家孙权就是一次普通的换防,没有挑衅的意思,搞得曹丕很后悔,也很没面子。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了汉朝的“禅让”,建立魏朝,改年号为“黄初元年”。同年司马懿被封为安国乡侯,他这一阵够顺的,先是亭侯,后是乡侯,升得挺快,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黄初五年曹丕改封司马懿向乡侯,“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这官是越封越大。司马懿“固辞”不受,曹丕还劝他,他说我太忙了,“以夜继昼”,没有片刻安宁,封你官不是尊崇你而是为了让你替我分忧。由此可见,曹丕对司马懿不止是信任,甚至是依赖了。事实也是如此,曹丕几次领兵出征都让司马懿看家,保障军资供给,还把他比作萧何。
黄初七年曹丕“驾崩”,临终前他托孤于曹真、陈群和司马懿。并且对太子曹叡说,如果有人说这三个人的坏话,你一定不要信。曹丕呀曹丕,如果他地下有知,看到司马懿日后的所作所为不知会作何感想?
魏文帝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初即位,敌国来犯,国内也有人反叛,局势不稳,司马懿真正起到了股肱大臣的作用,东挡西杀,相继打败了这些势力,稳定了局势。其中最经典的当属他镇压孟达的叛乱。
孟达本是前益州牧刘璋的人,后来投靠了刘备,并在刘备攻取益州的过程中立有大功,被封为宜都太守,后来刘备“阴恐达难独任”,把他划归自己的义子刘封指挥。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不清楚刘备为什么担心孟达不能“独任”,是他能力不行,还是忠诚度没达标?陈寿没说,我们不得而知。
后来关羽战襄阳和樊城的时候“连呼”刘封、孟达派兵助战,这两人根本就“不承羽命”,没发一兵一卒。虽然关羽后来的失败与二人不发兵的关系不大,但刘备不这样认为,“恨之”。另一方面,孟达与刘封的关系也很不好。本来嘛,孟达就是一方诸侯,可刘备非要派个刘封来指挥他、统领他,你想两人的关系能好吗?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又比孟达官大,处处压着他。古代官员都有自己的鼓乐手,在官员出门的时候吹吹打打,乐队的规模直接反映出官员的级别。刘封找了个借口把孟达的乐队给没收了。孟达在蜀国也是高官,可是出门的时候静悄悄的,连个乐队都没有,多没面子啊!此时的孟达既怕刘备的报复,又恨刘封的欺压,可能对当初选择投靠刘备有些后悔了。于是他干脆率众投降了曹魏。
魏文帝曹丕很欣赏孟达,封他为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史书上没说,但应该给他配了一支规模相当的乐队。按说孟达以一个降将的身份能得到如此的厚待应该知足了,但他的投降本就是被逼的,而且他的朋友、亲属有不少还在蜀汉,所以他对蜀汉还是有感情的,还与蜀汉朝中的一些人有书信往来。尤其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和另一个顾命大臣李严经常给他写信,并以此为手段进行策反,而孟达也见信必复——这可犯了降将的大忌,别的降将与老东家断绝关系还怕来不及,可他却与蜀汉保持书信来往!只是因为曹丕对他确实不错,他一时也没能下决心反叛。
后来曹丕去世,曹叡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孟达的待遇也降下来了。他感觉不爽,于是又起了二心,除了加强与蜀汉的联系外,还积极联络东吴,要有所举动。
这时诸葛亮出手了,不过《晋书》里记载的诸葛亮与大家心目中的诸葛亮相去甚远。《晋书》说诸葛亮看不上孟达,“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可是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呢?孟达是“反覆”,但这次反叛对诸葛亮有益,对蜀汉有益,为什么要“恶其反覆”呢?而且孟达如果反叛,是诸葛亮的内应,怎么会“虑其为患”呢?而且诸葛亮接下来采取的行动无疑与把孟达卖了,还是低价大甩卖。
为了促其行事,诸葛亮利用孟达与另一员魏将申仪关系紧张这一点(看来孟达的人际关系真是不行,与谁都处不好),派手下郭模诈降。郭模来到申仪这里就把孟达的阴谋泄露给他,申仪大惊,立刻上报。此时孟达也听到消息了,急忙准备提前起事。当时司马懿兵屯宛城,得到情报后立刻给孟达写了一封信以麻痹他。信上说,你当年归顺大魏是你的一大功劳。而且你多次统兵伐蜀,蜀人对你恨之入骨。如果你真的和诸葛亮联合反魏,这不是一件小事,诸葛亮怎么能轻易泄露,以至于连郭模都能知道?这很明显,分明是蜀人离间你。孟达接到信,打消了疑虑,对起不起事一时犹豫不决。
司马懿可毫不犹豫,率大军“倍道兼行”,只用了八天就赶到上庸城下。在这之前,孟达在给诸葛亮的信里分析了形势,他说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到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听说我举事,一定要表奏魏主。往复大概要一个月,到那时我的城池已固,军资也备好了,谁来也不怕。而且孟达还乐观地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来,如果是别人来,我更不怕了!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