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节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到了。曹操征讨马超,可是益州牧刘璋以为他要打汉中的张鲁,可把刘璋吓坏了,“内怀恐惧”,因为汉中紧邻刘璋。于是立即开会商议,他的手下别驾从事张松出了个主意:请刘备先取汉中,然后请他帮忙共同抗击曹操。刘璋批准了这个计划,并派法正去联络刘备。
张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但是“识达精果,有才干”。刘璋曾派张松的哥哥张肃给曹操送了一些小礼物,也就是示好的意思,曹操很高兴,拜张肃为广汉太守。赤壁之战前,刘璋又派张松拜谒曹操,结果曹操当时刚得了荆州,势头正旺,大有一举吞并江东,雄霸天下之意,对刘璋没来投降不太满意,也就没太看得起张松,“不甚礼松”,可能礼貌上有所不周。只有曹操的主簿杨修觉得张松很有才,劝曹操重用张松,但曹操没听。杨修曾把曹操写的兵书拿给张松看,张松“宴饮之间,一看便暗诵”。尽管如此,张松的任务还是没完成。哥俩办同一件差事,张肃圆满完成任务,还被封了官,张松不但没完成任务,连个“礼遇”也没混上,你说他能不生气吗?所以他就暗中给曹操使绊,不让他得到益州。张松从荆州回来后先是劝刘璋断绝与曹操的联系,又建议刘璋派法正去联络刘备。刘备正为怎么取益州发愁,法正的到来恰似雪中送炭,当然对他极好了。法正也觉得和刘备很对脾气,于是有了投靠之心。
《三国志》里没说张松之前曾见过刘备。但《吴书》说“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以此分析张松应该和刘备已经建立了联系。这次法正奉命来请刘备,更是公私兼顾。《三国志》原文是“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看字面意思好像法正向刘备行贿,但后面一句“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似乎又可以理解为刘备向法正行贿,所以法正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原文无断句,所以项飞判断不出谁向谁行贿。但好像应该是法正向刘备行贿,毕竟刘璋要请人家帮忙打仗,得给人家一些好处。
《吴书》记载刘备对张松、法正非常好,“厚以恩已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张松就和法正先后彻底地、毫不保留地把蜀中的底细全卖给刘备了。地形地势、人马安排、军需布置、险关要道都西说一遍,张松更是画了一份详尽的地图献给刘备,于是刘备等人“尽知益州虚实也”。客观地说,张松和法正的行为是彻头彻尾的背叛,是典型的卖主求荣,在这次叛国罪行中,张松是主谋,法正是重要的同谋和执行者。《三国演义》里为他们辩解,说他们是为了蜀中百姓,为了汉室复兴,其实他们可能没那么伟大。只不过因为他们投靠的是被后人奉为正统的刘备,才被罗贯中写成好人。他们的行为已经不是“主降”而是“叛主”“卖主”了,整个《三国演义》里“叛主”“卖主”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除了法正,就连张松也被杀了。这可能是罗贯中的意思,也可能真的是老天有眼,报应不爽。
刘备彻底了解了刘璋的虚实,又拿到了他的请帖,于是就大摇大摆地来了。他安排诸葛亮和关羽守荆州,自己带了几万“步卒”进军益州。刘璋以前听说刘备曾劝阻孙权伐蜀,就把他当好人了,亲自来迎——标准的开门揖盗。双方在涪城欢聚一堂,刘备与刘璋第一次见面非常开心,以诚相待的主人和心怀鬼胎的客人“相见甚欢”。可是张松却迫不及待地“令”法正告诉庞统劝刘备现在就杀掉刘璋,刘备当然不会答应,他想要的不只是地盘,还有民心,就像他在陶谦和刘表那里一样。这是个慢功夫,不能操之过急。
然后“二刘”开始互相吹捧,刘璋推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推刘璋持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其实他们都知道朝廷也就是曹操根本不会批准,这样做就是表明一种姿态:我们联合了,并且关系融洽。
随后刘璋又拨给刘备人马和物资,并让他“督白水军”,进讨张鲁。刘备立即领军到葭萌关,此时他物资“甚丰”,可是却并不开战,而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这时曹操东征孙权,孙权急忙向刘备求助。刘备就以此为由向刘璋告辞,并向他“求万兵及物资”。刘备在信中说明了他回救孙权的必要性,还指出张鲁是“自守之贼,不足虑也”。嘿嘿,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刘备就是被请来对付张鲁的,现在又说张鲁是“自守之贼,不足虑也”,前后矛盾,让人生疑。而且刘备拿了刘璋那么多人马、物资,与张鲁一仗没打就要走,临走还向刘璋要人要钱,是有点过分了。刘璋并不傻,他也看出了刘备拿他当大头,也有些不高兴,于是只给了他四千人,所要物资减半供给。《魏书》记载,刘备知道后非常生气,说我大老远来帮你打仗,可是你刘璋连这点物资都舍不得给,凭什么让士卒卖命?
就在这时,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向刘璋告发了张松的卖国行为,于是刘璋立刻“收斩松”。《三国志》说此举让刘备与刘璋间“嫌隙始构矣”。此时的刘备分明是在找借口与刘璋翻脸,人家杀自己的手下跟你有什么关系?
刘璋杀了张松,立刻传令各关隘守将不得放刘备的人马进出。哈哈,终于让刘备找到翻脸的借口了。他找来白水军都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可怜的杨都督,稀里糊涂地成了刘备夺蜀的第一个牺牲品。刘备杀了杨怀,随即组织人马杀奔刘璋。
他先是派黄忠、卓膺进军成都,自己则直入葭萌关,将关内守军的家属扣为人质,以此胁迫守军为自己作战。
不知道刘璋得知刘备来袭会有什么感想,可能是既恐惧又伤心,不过最多的应该是后悔。这时他手下的谋士郑度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说刘备“悬军”来袭,兵少、未得民心、缺粮、无辎重,只要我们迁走百姓,烧毁粮食,然后深沟高垒不出战,不用多久刘备没有给养就会退兵,那时我们趁机掩杀一定会取得全胜。
刘备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个消息,“恶之”,急忙请来法正商议。法正对刘璋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他安慰刘备说,不必担心,刘璋“必不能用”。果然刘璋没采纳郑度的建议,还“罢黜”了他。刘璋真让人看不懂,即使不用郑度的主意,也不用罢黜人家呀!他身边的叛徒对他了如指掌,身边的谋臣又不能用,看来刘璋想不失败都难。
刘备很快得了涪城,于是“大会置酒作乐”。他真是高兴,有点喝多了,就对身边的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不料庞统喝得比他还多,不但没借机拍马屁反而定了一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这下刘备可怒了,他一向以仁义标榜自己,这也是他最大的本钱,现在让庞统给否了,焉能不怒?于是接着酒劲说,周武王伐纣时还“前歌后舞”呢,那就不是仁者之兵了?你说的不对,赶紧出去吧,“宜速起出”。庞统“逡巡引退”。他刚一出去刘备就后悔了,又急忙把他请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座位,既不道歉,也不称谢,就像没事人一样,“饮食自若”。刘备见庞统不提刚才的事,反倒沉不住气了,问道:“刚才的对话,是谁的不对”?庞统立刻回答:“君臣俱失。”
这段记载与《三国演义》略有不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先向庞统说“软话”:“昨日之言,惟吾有失。”然后庞统才说“君臣俱失,何独主公?”可见庞统真不是阿谀奉承的小人,他坚决不拍马屁,即使后来说出“君臣俱失”这样略有让步的话,但还是坚持刘备也有“失”。而刘备则颇有些穷人乍富的感觉,不过他能及时认识到错误并隐晦地表达歉意,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时候也属难能可贵了。但对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能明显地看出演义里的刘备被美化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