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1 / 2)
六月份的徐州地区骄阳热烈,天气暖和略有些热,向东百公里的邳县正值农忙时节,地里前几月刚收了大蒜。玉米一茬一茬的播种,农民们在播种时是顾不得喜悦的,收成时的心情并不能提前几个月便感受到,但在老农民心中播种是比收获更重要的,年轻一辈也被老人的思维影响,自幼便奋身投进自家不多的承包田地挥洒汗水。
刘生顾不得马上到来的高考,在八十年代大部分农民看来,未来半年吃饱饭要比高考重要的多,躬身犁地是一项枯燥的身体记忆活动,可以不忘回忆所学,对于他来说,高考是一件顶简单的事情,从儿时到现在他都是优秀学生,这两年还陆续帮县里的有钱人家替考,每次都是为人以优秀成绩考上大学,他总能想起自己在考场上的轻松,反而这片承载了他近二十年的土地对他的负担更重一些。他发誓不做农民!
一娄种子仅仅用了一上午就播撒完毕,刘生走上地垄,搀扶腰腿扭了一扭这才站直,这个半大的小子生的英俊,直眉立目,戴上眼镜又有些文雅,一米八多的身高让他在田间显得突兀,只不过略有干瘦的体型,活像田里只剩支架的草人,还是个书生气很浓厚的草人。他扶了扶眼镜对东边田垄吼了一声“阿妈,回去办饭吃了,歇歇吧”过了一会儿并无回应。他无奈跑过去叫过年岁不小耳朵不太灵光的母亲。两人拎起拉条枝编制的篓子慢慢往村中走去。
刘生的母亲庆兰今年已过五十,从佝偻的身型就能看出这位老母亲出了半生的力气拉扯孩子,他丈夫十年前病故吧拉扯刘生的担子交给他,刘生排行老四,前面三个姐姐这些年也相继嫁人,农村的规矩繁琐,姐姐们嫁人后并不能随意帮衬母子两个,还好这一家子能吃些苦,随着刘生长大能干的活也多了,近些年年年都有富余剩下,这才让刘生有了考大学的想法,刘生不愿做农民,课本中的知识分子们追求卓越,老师口中的外面光是听听就觉得精彩。
“阿妈,你歇着吧,今天我给下面条吃。”说罢刘生跑去洗了汗渍,跑到屋里拿出挂面,切了两把雪里蕻。母亲也感到自己岁数不小了,下午还想干活现在就必须歇歇,她心里又闲不下来,慢慢走到正屋门口搬出一把小竹椅,又从桌上拿起纳到一半的布鞋,身体歇着,手上还是得忙着。庆兰不时抬头看看过屋里忙活的儿子,不喜不悲,她只觉得这大半生没有白过,儿子再没出息,在母亲眼里都是宝,何况刘生读书又好又懂事,同乡邻里之间没有不夸的,拉扯起这么一个儿子,是她李庆兰这辈子最有成就的事情。
春夏秋时节的农村就是这么过着,日复一日的吃饭劳作和睡觉。几十上百天也是一转眼过去,这就到了刘生高考的时间。他轻车路熟进去考场,并没有觉得困难的。九章算术中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问还高几何。灭六国者六国也......这些试题有些难度,但刘生像是生来就会读书,难不倒他的。他要去南京读大学。回来县里做公家人吃公家饭。总之他不会再做农民。高考对于他是没什么难度的机会。
“刘生,刘生,成绩快出来了,你报了什么学校。”
“我想去南京上师范。”
二松是刘生从小到大的玩伴,与刘生沉默寡言相比,二松活泼,并不聪明但是很努力,这也是家庭环境使然,刘生早早就扛起了劳动的担子,二松的七姑八姨三叔二舅的男丁们数他在家里排行最小,不管走在姑家还是舅家都是宝。
“我就没准备跑那么远,留咱徐州上个专科就行了,三哥你有本事肯努力,肯定能有大出息”刘生相信二松所说属实真心,含笑说“二松呀二松,哥哥再有出息,也比不上你个从小命好,将来肯定比我要过的舒服。”二松本来外向,但是见了这个比他大了四个月的从小带他玩的哥哥,反而自小到大都有些拘束。笑着说“四哥说笑了,这不是改革开放了,俺听说好多经商的人都发财了,挣大钱,做大事业才能过上好日子呢。”
刘生从小安稳踏实,从没想过要做生意挣大钱。当然也不赞成二松的想法,说:“我们国家并不缺能挣钱的人,而是缺真正的建设者,教师、医生、军人、政治家,这才是建设者,那些资本家只是偷取人民劳动成果的窃贼。”是的,刘生是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他要进国家体制,他安稳状态下的奋斗,他是要端不会漏气不会漏汤水的饭碗的。
这些日子刘生除了农忙无所事事,闲暇之余也如和二松聊天一般在田间地头或者房前屋后闲聊扯皮,中原地区乡间的人邻里之间善谈善说,长辈们也都爱开他的玩笑,同辈之间的男娃后生基本都是刘生带着长大的,其他家的兄弟几个都很害怕文质彬彬又有天生威严的刘生。
刘生成年了,邻里邻外包括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的人生要飞上枝头变凤凰。
这一个月,乡间传着谁谁谁家的孩子考上了报的大学,后生们陆续收到了通知书,可刘生心心念念的那一封信件却迟迟不来,眼见到了开学的时候,刘生听说了县里和他报考一样学校的学生收到了通知书,他的那一份到了开学还没等到,他承认了一件不敢承担的事情,他落榜了。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之骄子”这些词句,只属于奋斗十余载高考生。“难!”一提起高考年代,这个字便脱口而出。
1977年恢复高考后,八十年代仍处在教育“复苏期”,没有扩招,几乎没有民办高校,有限的录取名额与刚到2位数的低录取率,以至于“考不上大学才正常”。然而在人口流动机会并不多的时代里,这些依旧无法阻挡千万名期待重书命运且对知识如饥似渴的青年,走上这条独木桥。决定日后究竟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这一考对于不少人而言,多少带着些孤注一掷的意味。这般残酷的竞争,还是建立在一轮“刷人”的基础上。恢复高考后,面对庞大的考生人数,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在考前一两个月由各乡镇组织一场考试进行预先筛选,通过预考的人才能参加高考。刘生拼下了多半人,获得了高考的机会。这有点像现在的一模二模,只不过真的会淘汰人。刘生所在的赵墩中学,能参加高考的的仅一二十人。
在高淘汰率下,不读大学成为稀松平常之事。考不上大学才正常,大环境如此,所以落榜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但刘生不这么想,众人都认为刘生可以考上好大学,他没考上,就是被人推上了云朵,一脚踏空。
和之前的轻松相比,现在高考的压力空前,对期望借此改变命运的刘生来说。考不上大学,就得在农村种田,这是乡村高中生危机感所引发的恐惧。上了大学等于有了“铁饭碗”、吃上“商品粮”使他们成为在大学期间不用发愁毕业就业问题的一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最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时候,大学氛围很活跃,学生们也比现在单纯,喜欢诗歌言欢。如果他考上了大学,就可以在没有就业压力的岁月里诗歌言欢,但这种青葱岁月,只能出现在刘生的梦里了。
沉闷的刘生干活也变得没有力气,例行十月份栽蒜之后,乡间也就没了营生,队里的几个小伙子连高中都没上去,更没有刘生落榜的苦恼,只觉得这个大哥带他们一起玩热闹,只是欢声笑语打牌唠嗑,虽然回到自家饭桌上长辈们总会谈论刘生这个孩子可惜了,自然也有人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但后生几个在一起没人会揭刘生的伤疤,刘生也没有乐得清闲慢慢走出阴影,反而一步步钻进牛角尖。他从小受苦努力,但从来没有过碰壁,家庭拮据他勤俭节约,母亲身体不好他早早懂事,并不聪慧的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天爷偏偏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个玩笑也正好开在了他引以为傲的学习上面。他感觉人生无望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