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序 (2 / 3)
        兴旺《梦中炉火》,从头至尾,除了一点初恋,几无风花雪月,男欢女爱,,更不会有什么“此处省略多少字”,基本就是煤矿环境,矿区布局,机械结构,操作方法,及对各种特殊事件的处置,专业色彩浓厚,不少地方的叙写可作矿区介绍和工作指南,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和操作性。能做到这一步,颇为不易。比如要想说清楚“井下断层”概念,就没有几人能够做到,“即使在煤矿井下从事采煤、掘进工作几十年、经常与断层打交道的工人,也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断层、掌握断层特征、判断断层的发展趋势。”兴旺能说清这一切,足见其专业水准之高。但该书又显然不是专业教科书,并非“门、纲、属、种”结构,全部书稿贯串一条线索——作者个人工作学习的变动行踪和处境,这就有了人物形象和“故事”,使一切专业性文字纳入情节的推进之中,随着“我”的所至所见所闻而展现,增强了流动性和情感性,有了色彩。如作者来到矿区,首先在先进的综采区从事液压支架操作,于是具体介绍综采工作面及其设备,采煤的“落、装、运、支、控”五环节工作过程,各环节最原始的方法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对比,采煤机、转载运输机、开关列车、操作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既多用专业术语,科学严谨,又显得行文自然。待到其他矿井,又自有新的介绍。这就完全有别于教科书的章节结构,显得自如灵动。由于个人工作变动既是矿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种种矛盾冲突的反映,这就在叙写之中突出了企业的变化,凸显了人物形象,使读者与书中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激发了感情波澜。

        更值得注意的,书中自有感人至深的细腻描述和浓墨刻画,自有情深意长的由衷抒发。比如“抢险救灾”部分,写负几百米深的矿下由“渗水”而碗口粗“涌水”,矿工们在“齐脚”“齐腰”“齐胸”的水中拼命向上撤离,矿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们坚守岗位,设想出一个一个堵水对策,包括历尽千辛万苦,焊接、安装钢结构挡水墙,明知挡不住涌水,但绝不放弃任何努力,哪怕一丝一毫的希望都要争取,令读者震撼而感动。如果把这样的场景在荧屏上再现出来,必将深深强烈地扣人心弦。这次透水事故,被专家定性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通过抢险救灾,兴旺情动于衷:“历时10天的抢险救灾,干部职工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凝聚力、执行力、向心力;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没有怨言怪话的高尚品质和高度自觉的思想觉悟,让我感慨万千。”矿业工作者兴旺具有相当高度的专业水平和才能,善于发现并讴歌**,难能可贵,不少文句具有相当的抒情性。

        兴旺在书的《前言》中说:“煤矿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之所以说对它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煤炭是从地下扒出来的,煤矿工作危险,煤矿工人辛苦。之所以说对它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知道,煤炭是怎样从地下扒出来的,煤矿工作为什么危险,煤矿工人有多么辛苦。即使在煤矿工作过几十年的人,由于工作范围及工种岗位的局限性,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不了解煤矿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我相信会有不少人对煤矿的实际生产情况好奇、对煤矿发生过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兴趣。基于这个原因,使我在内退十年后,拿起笔来,把从1976年7月至2007年6月这31年间,我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发生在苏北矿务局范围内的真实故事写出来,供感兴趣的人们在茶余饭后欣赏。”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社会上,行业之间相互隔膜,人与人之间互不了解的情况颇为严重。兴旺书稿,直面矿业,科学解说,形象描绘,绘形绘态,绘声绘色,对许多物件的介绍如数家珍,并融进人物见闻之中,有机出现,既献给“煤矿职工及家属们”,无疑也献给天下各界各业,促进相互了解理解,增加社会和谐,功莫大焉。

        三说纵情讴歌劳工神圣。

        劳工,有广狭二义,一是单指农工、金工、矿工、木工等,二是兼指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上世纪初,蔡元培曾作热情洋溢的《劳工神圣》演说,指出体力与脑力,俱是“劳力”;“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于他人的事业”,益世利人,神圣伟大,“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

        兴旺书中主人公,是煤矿工人和技师,大多兼用体力和脑力,不是仅凭体力“挖煤”。我是书愈感神圣的“劳工”,当然是所有的煤矿工作者,无论他具体干什么。

        说煤矿工作者神圣,首先是因为他们甘于从事最危险的工作,仅从工作环境的一面就可看出这个问题。兴旺将煤矿采掘与一般制造业生产环境进行对比,指出“煤矿生产与工厂生产不一样,工厂的生产车间内,每天的工作环境基本都一样,没有大的变化”,只要厂房和机械质量过关,操作无误,就可以“风雨不动安如山”,不会天塌下什么。而煤矿生产是与自然作斗争,地质结构随着生产进度不断展现出新面孔,生产场所的工作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里没有“冒顶”(顶板岩石垮落下来),不等于向前推进一米就不会“冒顶”;这里没有“片帮”(煤壁或岩壁塌下来),不等于前面没有“片帮”;这里没有地下水,不等于前面不会涌出地下水;这里没有瓦斯,不等于某一个角落没有瓦斯,许多情况处于未知状态,也就随时可能爆发不幸。“由于工作面不断推进,采空区不断扩大,悬顶的面积也不断扩大,上覆岩层下沉,对采空区周围的煤层、岩层都产生巨大的压力。”井下矿工,连“走路”都极为害怕,“不能只看脚底下,还要看头顶的前方。”“综采工作面生产时,采煤机截割煤炭、运输机输送煤炭、液压支架向前挪移。一片喧闹、轰鸣、紧张、繁忙的景象。更有那采煤机滚筒截割煤壁产生的煤尘、挪移液压支架时落下的煤尘、运输机头扬起的煤尘,交织在一起,飞扬在空气中,整个工作面和材料道(回风道)乌烟瘴气。”这是怎样的环境,对人体该有多大的影响!井下的安全举措不可谓不严格,但仍免不了事故。兴旺书中,有死亡50余人的矿难,有生龙活虎的小伙子突然掉下矿洞,搜寻人员只捡到几片肉!“我”也几次差点“献出宝贵的青春”。当他处大地震,矿区之人更是“心里蒙上一层阴影。人们担心、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在这样的生产环境,煤矿工人坚持下来了,矿工小伙作为照顾“顶替”对象来矿了!这是怎样的前仆后继,自愿置代代人生死于度外!真不知今日之年轻人对这样的“照顾”政策有什么看法!

        说煤矿工作者神圣,还因为他们巨大而辛苦的工作量。比如,但就工作时间而言,就不只是时的问题。诚然,煤矿工人实行的是时工作制,三班倒。“然而,每天因工作花去的时间至少11个小时。因为时工作,是指到工作地点后至离开工作地点前的时间。采掘一线工人每天上班时,从到更衣室换衣服、领取矿灯、井口排队下井、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开工前会的地点、开完工前会后才能进入工作地点,一个小时是不够的。下班后,从离开工作地点、到井口排队上井、交灯、洗澡,一个小时也是不够的。然后,还要到工区会议室开一个小时的工后会。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都有工后会。他们的工作设备是沉重的,他们常常要搬移的物体设备动辄上百公斤,他们井下艰难跋涉的步趋常常千百米,他们常有连续工作一二十小时的情况。

        说煤矿工人神圣,更因为他们的劳作带来了光明和活力。今日的能源种类愈来愈多了,但从工业革命以来,直至今天,什么时候离得开乌金,离得开浑身乌黑的矿工?煤是黑的,燃烧的烈火是红的,以其为能源创造的物质是巨硕而精致、多样而璀璨、光明而温暖的,社会因之而发展,历史因之而推进。煤炭,是燃烧与奉献的化身,光明与前进的使者,必将继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燃烧。

        书中之“我”,就是一个刻画颇为成功,有着特定光泽的人物形象。“我”高中毕业,有文化基础,又接受技工学校三年培训,肯钻研,有技术,有实践,敢于负责,年纪轻轻就能掌握八级工的操作,上班提前,下班晚走,经常连干两个班,团支部工作绝不影响正常班次。“奉献多,得到的好评也多,受到的表扬也多,工区的黑板报上、矿上的广播里都出现过我的名字。”被矿务局树立为典型,曾从工人跨越班长、副区长台阶,直接提拔为矿区区长,称得上是先进综采技术专家。因敢于直陈己见,性格刚傲,亦曾直接免职而为工人,停薪经商一年,呛水而返回矿工队伍,又从工人干起。是金子总会闪光,他为矿井又作出种种贡献,最终因身体原因而内退,庆幸的是“四肢皆全”。那么,怎样理解“我”亦曾“怒发冲冠”,愤而辞职,及多次起落?这只能理解为煤矿工作艰辛复杂,事业不易,难免主客观矛盾,与个人性格有关,而无关乎个人品质。确实,“我”无比热爱煤矿事业,热爱矿区,即使退休后也常有那“矿工的鲜血染红的”炉火入梦,“心惊肉跳”;写作《梦中炉火》,即“抱着感恩、崇拜、怀念和思念的心情,叙述真实的故事”。“在叙述我自己的经历时,对我犯过的错误、遇到的挫折,及承受过的打击也毫不掩饰,年轻的读者之后,也许能从我失败的教训中吸取到一些宝贵的东西。”原来写作的目的是使年轻人从中得到借鉴,以利于个人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还能有比这更纯真更感人的赤子之心和拳拳之意吗?

        是书除了“我”,没有其他贯串首尾之人,但矿业群体形象光彩熠熠,不少偶一出现的人物可圈可点。

        如“我”初至井下,“老区长刘建功大手一挥说:‘看我们的钢铁走廊!’”只就这“一挥”一语,自豪毕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