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章 开元盛世 (2 / 2)
玄宗愣了一下,心想这个张九龄倒是一向说话耿直,从不给自己留情面,不过他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于是说:“我朝自高宗皇帝之后,风云突变,祸起萧墙,国步艰难,幸有上天佑我大唐,朕蒙先皇恩赐,承继大统,又赖诸臣工尽力辅佐,地平天成,人和岁稔,这些其实并不是朕的功劳。仍感德未加于百姓,化未覃于四海*,封禅之事,还是缓议吧。”
张说闻言,急忙上前一步,说道:“九龄之言差矣!我大唐国势隆盛,境内亦多有突厥、回纥、契丹、吐蕃部落族人臣服,边境上羁縻州府*遍布,何惧四周番邦小国。况且,我唐军兵强马壮,长安有护国大将军王忠嗣坐镇,北有哥舒翰,东北有张守珪,西北有盖嘉运,这些都是我大唐股肱名将。突厥、契丹、吐蕃这些番邦若敢来犯,定教有来无回,何足惧哉!”
这时就听下面群臣之中金属碰撞声刷刷作响,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将走了出来,此人头戴烈焰凤翅黄金冠、身披明光黄金锁子甲,正是护国大将军兼兵部尚书王忠嗣,站到张九龄身边朗声道:“首相大人言之有理,四夷确不足为惧。不过远西的大食国近年来国势日隆,连连进犯西域诸国,兵锋自海西*直指葱岭*,此不可不防。”
王忠嗣话音刚落,班中又一老者甩着袖子大步走出来,正是礼部侍郎贺知章,也是久负盛名的文坛诗人,只听他说道:“圣人,封禅既是圣贤崇尚的事情,也是英明君主建功立业的标志,如今我大唐威加四海,丰衣足食,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此等盛况即使太宗皇帝之朝亦所不及。愿圣人采纳良言,顺应天下大势,以封禅之礼以谢天地。”玄宗听了,沉吟不语。
李林甫看了玄宗一眼,再次言到:“圣人仁慈,如不忍烦扰沿路百姓的话,不妨免除他们一年的赋税,百姓必然欢天喜地,感谢圣恩。”
玄宗闻言,眉头一展,朝群臣望去,说到:“诸位臣工,你们以为张说宰相之议可乎?”玄宗说完,只见台下群臣停顿片刻,互相看了一眼,然后绝大多数人齐齐朗声到:“臣等附议首相张大人。”
张说又上前一步,大声说道:“恳请圣人万勿再行推辞,顺天意从民意。”玄宗听罢,又扫了一眼恭恭敬敬站在旁边的太子李瑛,思考片刻,然后说:“既然诸位臣工如此力谏,朕也不好再坚持了,实为不得已,那就依首辅张说之言,于今年冬月封禅泰山,由张说爱卿全权负责封禅事宜,一应程序可依照高宗皇帝乾封元年封禅的旧制。另外,沿途百姓一律免除今年的赋税。圣旨由中书省草拟,明日诏告天下。散朝!”
这时,一直站立在玄宗身边的大内监高力士赶紧躬身上前,引着玄宗从龙床起身,离开宣政殿前往内廷。高力士是皇宫大内总管,玄宗最信任的内监,曾被玄宗封为右监门将军。
群臣山呼万岁,目送玄宗离开,然后纷纷转身离开宣政殿,早朝这才结束,时有大诗人王维在朝中任监察御史,有感于大唐朝廷的早朝情景赋诗一首: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散朝后,张说在宣政殿门口快步走到张九龄身边,略带埋怨口气道:“九龄今日何故阻拦圣人泰山封禅?封禅乃天下之大事,你我能够经历,实属一生之幸事。”张九龄早年出道,曾得张说多般呵护和关照,可以说与张说有师生之谊,因此一向对张说十分尊敬,但其为人刚直不阿,从不阿谀奉承。当下言道:“首相大人,在下还有一层担忧未曾明言,当今天子英明神武,天下承平日久。然上至圣人,下至许多朝臣官吏,已渐露倦怠之意,贪图享乐安逸,奢靡之风暗起,开元初期的节俭朴素之风正在消失。值此之时,在下认为封禅不是个好主意。”张说哈哈大笑:“九龄多虑了,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乃大唐之福,大家享受一下又有何妨?九龄勿要再扫君臣之兴。明日等封禅圣旨一出,老夫便在集贤书院召集一干臣工商议东行具体事宜。”
再说玄宗离开宣政殿,漫步走向内宫,贴身大内监高力士趋步走到玄宗身边问到:“圣人,是去武惠妃娘娘那吗?”武惠妃是前朝皇帝武则天的侄孙女,十五岁入宫,很快就成为玄宗最宠爱的妃子。玄宗这时摇摇头:“朕先去紫宸殿看一下奏折,晚膳时再去蓬莱宫。”高力士应了一声,宣政殿是玄宗举行正式朝会的场所,而规模稍小一点的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之北,是玄宗批阅奏章、召见少数朝廷重臣议事以及休息的宫殿。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