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章 静思堂 (2 / 2)
“起风了。”诗逸拉了拉文庭:“文庭,你在看什么?”文庭道:“学生们都走了,只有老先生还在闭目沉思。”诗逸道:“他在想什么?”文庭摇摇头:“先生今日所言,皆为法家之理。我想,其所思之事,定是法家追寻的天道法理。”
“听两位口音,是台州人士吧?”一男子缓缓走来,做礼道:“在下萧镇远。”文庭与诗逸回礼。一番小叙后,只见文庭惭愧道:“今日与诗逸听教于此,还未向老先生请礼,实在是过意不去。”萧镇远一笑:“无碍,无碍,何必拘于礼数。两位是远客,即来书院,请随我来……”
这日,文庭与诗逸做客“静思堂”,与书院夫子好生畅谈。
清风徐来,几人信步于园林回廊,文庭不禁问道:“在道场,先生所言皆为法家之理,为何不提程朱理学?”老夫子反问道:“请问徐公子,这理学究竟是什么?”文庭微微一怔:“先生,这……”老夫子只是一笑:“就让老朽告诉徐公子吧。这‘宋明的理学’,是吸收了外来文化而产生的一种学理,如摩尼教、佛教,多少都对其产生了影响。它,顽固且抗拒着一切新事物,自身僵化,禁锢士人之思想。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简直一派胡言……用三纲五常之论维系着君主的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看看如今的海禁之策,天朝上国的思想,当真愚昧之极……(1.自宋之后,上层阶级的人便越来越反动、越来越腐朽没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也日益增长。2.程朱理学:理学盛行之后,“三纲五常”的思想更为巩固,导致“君为臣纲”的观念无限膨胀。这种将儒学具体化为伦理道德的规则,由明朝这样一个极度专制集权的国家迅速接受并与忠君思想相结合,从而成为君主们控制整个社会精神工具,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而朱元璋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他围绕着忠君的核心思想大力兴建学校、将科举考试固定为八股文,网络天下读书人接受其忠孝爱国的价值观,从而迅速形成了一大批讲求忠君之道的士大夫,成为皇权的绝对捍卫者。)”
文庭道:“先生将理学批得一无是处。先生又是如何理解这‘忠君之道’的?”老夫子一笑:“徐公子,请问何为‘忠君’?”一旁,诗逸快语道:“当然是要臣民忠于君主呀。”文庭道:“忠之常道在于‘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隆直辞,临难死节(《忠经》)”诗逸接道:“但这个君主,必须得是贤君,不然本姑娘可不会忠于他。”文庭点点头:“不错。”老者听后,不禁摇了摇头:“也难怪啊。从先秦到大明,朝代更替,忠君之法(思想要求和实践方法)也在不断变换,但其核心和实质都没有改变,都是君主为巩固自己‘家天下’的统治而进行的必然性措施。”他又问道文庭:“徐公子引《忠经》之言,所谓人臣应尽节义。却不知‘这等节义’,将为后人所耻笑(尤其为了求得节义而殉难的)。”文庭请教道:“请先生细解。”老夫子道:“人臣应尽节义,究其根本宗旨,无非是说君不可畔,祖宗不可辱。守此不变,不过为‘常士’,也是一般读书人所必须遵守的‘名节’。(当时,若是背叛这名节,就会变成“禽兽”)”他又问道诗逸:“唐姑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忠于君主而不是忠于百姓,忠于自己呢?”诗逸喃喃道:“忠于百姓,忠于自己。”她蹙起眉,望向文庭。
只闻老夫子又道:“当寒门学子和宗族大户们都把忠君思想纳入民学之本,成为士大夫们从小必需接受的理念时,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重理轻生、以身殉节的风气。当一种理念成为价值导向时,你的人生抉择就不能脱离这种价值导向,否则就会遭受众人唾骂,遗臭万年,这也就不难理解方孝孺在朱棣面前如此不顾亲族性命,誓死不屈了。”文庭与诗逸听罢,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时,只见一女子从冬青树上轻盈跃下,俏皮而来:“爹爹,你又在讲这些,我耳朵都听得起茧子了。”老夫子上前,轻声训道:“馨儿,没个姑娘家样子,万一伤着自己怎么办?”馨儿撒起娇:“爹,好了啦。”她又道:“爹,天下愚忠之人甚多,且多习儒道,不知君臣关系中孔孟之道的本然面貌。你又何必替天下操这份心呢。”老夫子一笑:“丫头,行天下大道,岂能独善其身。”馨儿嘟起嘴,拉长声:“好啦好啦,我知道啦。”
诗逸诧异,问道:“‘孔孟之道’的本来面目?”馨儿道:“先秦诸侯争雄之际,君臣关系皆处于相对松弛之态。孔子以为要换取臣下的忠心,君主的行为应有所节制。孟子比孔子更为激烈,如果君主视臣属为‘土芥’、‘犬马’,那么臣属则可以视君主为‘寇仇’、‘国人’。这是君臣关系中孔孟之道的本然面貌。”她对诗逸微微一笑,继续道:“可是秦汉以后,大一统帝国的长期存在,使得君臣关系由相对松弛让位于绝对服从。愚忠观念的抬头,见于汉文帝时的贾山。‘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者,不避死亡之者。’(《汉书·贾山传》)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董仲舒,而朱熹则有进一步的发挥:‘臣子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此便见君臣之义处。(《朱子语类》)’其意思就是,君主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臣下必须无条件服从。(如此愚忠的观念,使许多官僚在国家与民族患难之时,以捐躯来表示自身的气节。明末左都御史施邦曜,李自成起义军进京前自尽而亡,留下“我等不能匡救,贻祸至此,惟有一死报国”的壮语,却丝毫无助于明王朝)”诗逸听后,点点头:“原来是这样。”
几人继续朝前走着,飞花阵阵,飘落翩然。文庭不禁道:“先生提及正学先生。”老夫子道:“两位是宁海人。宁海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正学先生也是难得一遇的通才……”他感慨了一声:“建文一朝,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士大夫,是坚决不屈服于朱棣的,以身殉国的比比皆是。士大夫崇尚礼义,希望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儒家治国的政治理念。究其根源,乃是士大夫们内在的政治诉求受阻和理学精神受迫所致……(在老夫子眼里,这些士大夫们的忠君,既是一种以身殉节的愚忠,也是一种政治诉求呐喊的单纯性表现。)”文庭叹了一声气,老者一笑:“程朱理学不可取,阳明心学却可以读。他的心学,必将成为百姓觉醒的源头(之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道德上平等,如“人皆可为尧舜”是认可的,但人与人的平等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王阳明心学之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其积极的愈义在于其倡导的敢于怀疑、勇于批判、“自作主宰”的主体精神,在于它为人的个性自觉和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正是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才冲击了明中叶以来任化的程朱体系,使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受到怀疑和批判。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装的历史使命)”
众人行至一方松亭,只见两丫鬟正在制作碗莲。(“只剩一碗燕巢泥了。”“准备一些天门冬,以十比二的比例捣烂拌匀,就可以着手给碗莲翻翻盆了……”)一个瓷碗,放置着三个空蛋壳。一丫头将老莲子的两头磨平,放入蛋壳之中,在蛋壳的开口处涂上混合了天门冬的燕巢泥,剩下的就是静静地等待了。
老夫子对文庭与诗逸道:“再过上十几天,新芽就能破壳而出了。一盆碗莲也是一片天地。就像这个小蓬莱,方圆不到百里,却是人间的一个新天地。”
两丫鬟对众人敬然一笑,继续忙制着碗莲。
几人继续朝前走去,馨儿道:“她们虽在府内做事,却不必看任何人的颜色。在这里,不分主仆,没有贵贱,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一旁,文庭思道:“盛伯伯常跟我说,愿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何为人人平等,今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其实,人人生而平等,不是权力,也不是地位,而是在人的内心,把别人放在和自己相同的位置去看待,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尊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