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章 出师未捷
?\t一面是“寸板不许下海”(所谓寸板不许下海,乃下大洋入倭境也,绝非民采捕于内海,贩籴于邻省也),是官府三令五申严行海禁;一面是势家大族肆无忌惮地海外通番。朱纨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中就任浙江巡抚。
?\t嘉靖二十九年七月,朱纨抱恨自杀,终年五十八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浙江巡抚,朱纨为官廉正耿直,行事果断、勇于任事,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在腐败的嘉靖年间已属凤毛麟角,称得上是一位清正廉洁、颇有作为的官员。他一生尽节为官,廉洁奉公,十年中丞,田不亩辟,家徒壁立。朱纨任浙江巡抚之际,海禁达到了一个顶峰,其死后,海禁逐渐松弛。如此,使得本已式微的海寇势力枯木逢春,死灰复燃。最后产生中国历史上的“嘉靖大倭寇。”(“嘉靖大倭寇的形成”是当时历史演变的结果,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葡萄牙人东来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白银的开发为十六世纪四十年代中、日、葡三方走私贸易的形成制造了前提,沿海走私活动的逐步扩大进而衍生了诸多海寇暴力活动。十六世纪年四十代江浙地区异常严重的灾荒则保障了海寇的人群来源。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朱绒厉行海禁失败,蒙古俺达汗入侵,明朝方面的防务重心转向北方,时东南沿海的防务采取了以寇制寇的消极策略,王直利用官府的绥靖及江浙地方牵强的帮助,逐步吞并整合了其他海寇势力,最终形成王直海寇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之后以王直为首的海寇势力凭据日本平户为基地,连年勾结倭寇劫掠中国滨海。)
朱纨的死,标志着明朝试图重新恢复东亚秩序的行为,惨遭失败。
一寸丹心徒报国,人已走,花惊落,清泪布衣流。——祭朱纨
郑关年逾半百,白须髯髯,慈祥温和。文庭、诗逸、雨薇都爱粘着他,听他回忆峥嵘岁月。
这日,郑关欲启程前往漳州,文庭甚是不舍:“郑伯伯,您就多住几日吧?您这一走,不知何时再来了……”诗逸亦道:“是啊,郑伯伯,您就多住几日吧。”郑关对文庭与诗逸道:“等明年杜鹃花开了,我就来了。”诗逸咬着唇:“郑伯伯以前就这样哄诗逸的,现在还哄。”雨薇不禁道:“郑伯伯,诗逸长大了,您不能再骗她了。”三人一阵央求,郑关不禁道:“郑伯伯也舍不得你们,不走了,不走了……”
午后,几声闷雷响过,刮起一阵长风。郑关不觉惊醒,他缓缓起身,倚于窗台,喝了一口茶。驰骋疆场多年,他早已习惯了从梦中惊醒。
“六年了,时间过得真快。”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他长叹一声,将手伸到窗外,任凭雨水敲打。
只闻,“郑伯伯,花生刚煮好。”郑关转头一看,原是雨薇,他对雨薇一笑,问道:“有没有酒?”文庭恰好走来:“好酒来喽。”一旁,诗逸拉长了声:“这是陆山草堂有名的佳酿。”雨薇道:“百花醉仙酿。”郑关接过酒,闻了闻酒香:“好酒。”随后走向屋外,举杯悬顶,然后潇然一洒,嘴中念念有词。
文庭不禁问道:“郑伯伯,为何愁眉不展?”郑关缓缓道:“今天是朱大人的祭日。”他感慨道:“想当年,我曾与他一同征战沙场,生死与共。没想到啊,造化弄人。”心细的诗逸发现,这个表面坚毅的男人,眼角竟然湿透了,她不禁安慰道:“郑伯伯,您不要难过了。”文庭道:“郑伯伯,那位朱大人一定是个英雄吧。您能跟我们讲讲他的故事吗?”诗逸亦道:“对啊,郑伯伯,您快说说吧。”雨薇转过身,朝文庭与诗逸微微挤眉,示意他们不要再问下去,免得勾起郑关的回忆,让他更痛苦。
郑关沉默了片刻,转过身,面向几个孩子:“这些陈年旧事还要从十年前说起。”风儿,阵阵吹来;屋檐,风铃轻盈作响,三人围在郑关身旁,细细聆听着。
郑关抿了一口小酒:“他就是上一任浙江巡抚朱纨。”记忆深处:“我在漳州任职之际与他相识。那时候,他还是广东承宣布政司左布政使。几年后,他受圣命,提督闽浙军事,为国靖海。”诗逸挠挠头:“靖海?是不是打倭寇?”郑关一笑,问道:“小诗逸,在你心里,倭寇是些什么人呢?”诗逸道:“倭寇呀,当然是作恶多端的倭国人啦。”她思了思,又道:“还有很多无恶不作的中国人,而且他们当中很多都是海盗。”雨薇问郑关:“郑伯伯,诗逸说的对吗?倭寇是这些人?”郑关轻轻点头:“小诗逸说的不错。倭寇一为倭国人,二为沿海的中国海盗。然而,十年前,倭寇并没有大举入侵东南沿海。那时候,东南海患主要是因为那些(主要指:强梁狡猾、心存投机、牟取暴利的沿海刁民)沿海刁民以及刁民勾结的海外番夷,且称那些人为海寇更为确切。”
雨薇不解,问道:“刁民?郑伯伯,那些沿海民众为何要下海为寇?我不相信他们本性如此(之坏)。”郑关无奈一叹:“除了那些强梁狡猾、心存投机、牟取暴利的(刁民),其他的,各有各的苦衷吧……你们身在浙江,长在浙江,可知浙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闽浙沿海的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他解释道:“这些海寇,大多来自物产贫瘩之地,或苦于役赋,或困于饥寒……若非为了生计,又有多少人愿意下海为寇。”三人听完,皆惋惜一声气。
郑关继续回忆着:“……那时的双屿港,无尽繁华……嘉靖十九年之前,港内徒众尚且只是私通贸易。自从贼首李光头、许栋占双屿为巢后,海寇现象始趋于频繁。”雨薇不禁疑惑:“走私易货,实属违禁,难道官府不管吗?”郑关道:“官府自然要拿人,要办事,可这些走私海商与地方势力关系之复杂(实为:东南各地方势力与走私海商的勾结,私市浙海双屿港等地),也最让官府头疼。那会儿,士绅会倾尽全力为那些被官府逮捕的通番之人奔走营救。”雨薇不禁诧异:“怎么会这样?”郑关继续道:“就这样,嘉靖二十二年后,往来私贸易货的船已然广通海外,面对着各国海外番商。随着贸易的扩大,海寇逐渐与倭寇合流……江、浙两省的倭患也日渐加剧。那时候,双屿港的海寇之所以勾引日本番商贸易,就与贼头王直的诱引有关。”文庭道:“真可气,不能任由这些海寇集团壮大呀。”诗逸问道:“郑伯伯,那再后来呢?”郑关道:“官府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那时,就以许氏兄弟、王直等人为首的双屿港海寇来说,他们充当了沿海商人与番商之中介。番商与那些沿海商人交易先是由海寇作为两方担保,时间久了,那些个海寇就起邪心,侵吞两边商人的商物与资本,一概不肯归还。因此番商与沿海商人转而投靠沿海的势家豪族,希望由豪族担保两边的交易。但这些豪族的贪残更甚于双屿港海寇,不仅侵吞走私商的货资,还怂恿官府出兵扫荡走私番商。官府答应后却将官府即将出兵之事泄露给番商,以图在下回交易之中,再次以赊货为手段侵吞走私商的货资。久而久之,番商血本无归,起了凶心。以抢掠等暴力行为以进行报复。因为私贸易的各股势力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扯皮、报复,其行为日渐嚣张,因为一系列的暴力行为而震动朝廷……)”他喝了一口酒:“……欲来的山雨,谁也阻止不了。自余姚谢氏惨遭杀戮洗劫之后,官府决心对这些海寇进行严厉的捕剿……(1.嘉靖二十年后,海禁愈严。厉行海禁并没有达到“平靖海疆”的目的,反而驱使各种难以生存和失意不平的小民铤而走险,走上与政府对立的亦商亦盗之路。武装的海商集团甚至还多次击败前来剿捕的明军。2.明廷控制海外贸易的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明朝对外贸易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是由朝廷专控的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最为显著的特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不是国家间正常的商品经济关系,是一种被政治扭曲的畸形的外贸形态。在厉行海禁的政策下,民间死人海外贸易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实际上,倭乱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政策下必然会发生的结果。)”
文庭问道:“郑伯伯,后来朱大人是如何整治这些海寇的?”郑关回忆道:“自他上任浙江巡抚后,我便一直追随左右。大人很快发现,所谓的‘倭寇’并非明初年间的日本海盗。除极少数是被中国人雇来武装押运的日本浪人,绝大多数都是闽浙沿海靠海外贸易求生的中国人。(1.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与民间经济发展脱节,导致农民负担过重,尤其是浙江地区。2.由于闽浙沿海的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宋元以来数百年的海上贸易已经成为东南沿海居民最重要的求生之路。即使在严禁海外贸易的明朝,这种生活方式也没有改变。只要海禁稍有松懈,走私贸易就会蓬勃发展)……东南沿海积弊甚久,通番接济的豪强更是目无王法。朱大人整顿吏治、严行保甲连坐制度、禁革渡船、大力整顿海防,一系列整治之下,东南终于有所起色。(沿海一些豪商大贾勾结倭寇,为其提供庇护,使得倭寇的侵扰更加猖獗。由于明朝海禁甚严,沿海一些豪商大贾为了牟取暴利,与倭寇和海盗勾结,进行私自贸易。而且这些人与明朝统治集团关系甚密,他们中间有的是本人做官,有的是亲戚朋友做官,官位上至朝廷,下到沿海各重镇港口,从而为倭寇和海盗的烧杀劫掠提供庇护。正如朱纨所说:“去外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群盗易,去中国衣冠盗难。”)”雨薇问道:“郑伯伯,后来那些番商,是不是都不敢进入双屿港了?”郑关摇摇头:“海寇本性贪婪,岂会退却。朱大人一向喜欢主动出击,整顿海防取得成效之后,便集合闽浙两省之兵,协力夹攻双屿港,彻底摧毁了那些海盗商人之定巢,焚毁天妃宫,聚桩採石,填塞双屿。后来,海商渐渐将活动中心转移至福建,朱大人继续发动进攻,漳州走马溪一役我军亦取得大胜,自此东南沿海海寇势力受到了极大的重创。”
诗逸问:“大败海寇,真是太好了!郑伯伯,那后来呢?”只见郑关长叹一声:“可朱大人做的这一切,却未得到圣上的一丝认可。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再接再厉,彻底肃清闽浙两省海商之际,却因‘擅杀之罪’被捕。”他一脸是气,紧握着双拳:“圣上竟下了逮捕令,要将他押京审讯。闻讯后,大人慷慨流涕,叹曰:‘纵天子不欲我死,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即慷慨饮鸩自尽。”一旁,只见诗逸气愤道:“怎么会这样!这……这真是个昏君!”郑关仰面朝天:“朱大人不避权贵,不畏艰险,只因其所做之事损及了那些参与其中的沿海势家的利益才……(1.闽浙势家大姓多与海商有染,朱纨厉行海禁,这些势家大姓有不少人受到牵连。因此,他们便伙同在朝的闽浙官员共同反对朱纨,纷纷上疏弹劾,谓朱纨擅权滥杀,可以说,是闽浙官僚们轻易弄死了巡抚级别的重臣,2.封建社会的**,源于官本位意识,其作风脱离“群众路线”,精致私利,**(例如:倭寇不能不剿,也不能全剿)等行为,致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严重阻碍国家往正确的道路发展。)”他语调哽咽,缓了片刻:“朱大人死后,朝廷便不再提及海禁之事,从而造成了如今的倭寇横行。(当朱纨死后,闽浙官僚们为了避免开海禁之后的抽分,避免开海之后利益流失。告知嘉靖帝不要开海。自此明廷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不敢言海禁事。)”文庭不禁道:“海禁!倭患!”
雨薇一脸是忧:“郑伯伯,近几年,倭寇常来扰城。据说,凡其所到之处,无恶不作。”诗逸道:“前几日,铺里来了一队商客,说了很多倭寇烧杀抢掠之事,他们……真是禽兽不如。我怕哪天,万一宁海城……”文庭不禁道:“诗逸不怕,不管他们来多少,都会成为我的剑下之鬼。”诗逸哼得一声:“再说几句,你尾巴都要翘上天了。”郑关道:“如今的倭患,已然成为大明一重患。朝廷不会不管此事的,如今胡宗宪已被调任为浙江巡抚,统筹抗倭战事。(嘉靖三十一年,王仔受任提督军务、巡视浙江及福、兴、漳、泉四府,到东南沿海,取缔私人海外贸易。其时王直以剿杀海寇,“有功朝廷”,希望能够维持通商海外的局面。这一希望破灭后,他们便“投海中去,且怨之,遂频侵内地”,江亘结伙从事抢劫活动自此浙东沿海无宁日矣。嘉靖三十二年三月,王直“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使“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昌国、定海、海盐、乍浦先后遭攻掠。“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文庭一脸愤慨(心中早已燃起一股杀敌报国之火):“终有一天,这些倭寇会明白,其所作所为,将会被后人所不齿,遗臭万年。”
长风微凉。郑关起身,来到窗边,他轻抿一口酒:“这酒,真是不赖。”他一脸伤怀,不愿再提旧事。窗外的雨渐渐大了起来,随着一声惊雷,骤雨倾覆。
替朱纨愤愤不平之余,文庭不禁想起了徐盛:“郑伯伯,您能跟我讲一讲盛伯伯的事吗?爹从来不许我过问,可是……盛伯伯如此孤冷,我看着心疼……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才会避世于山林。我多么希望他能下山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他蹙着眉,一脸伤怀。只闻郑关一笑:“这些年啊,他一点儿都没变,爱憎分明,仁义博爱。”他转身,对文庭道:“有时候,眼见未必属实,你盛伯伯的道,只有他自己修得,任何人都帮不了。”诗逸不禁道:“我常听文庭提起徐盛伯伯,他是个大英雄,对吧?”郑关一番回忆,将徐盛的故事一一讲述。(文庭听完这一切,离家报国之心愈发炽热)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