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生产队评工分,分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生产队评工分,分稻
  晚上,是评工分的时间。白天参加劳动的人们,或借着月光,或提着不同的照明工具,如马灯、火把、手电筒、煤油灯等,向记工员家姗姗而来。(当时生产队的领导机构是由队长、副队长、会计,记工员兼粮管员、出纳组成的,他们每年有适当的工分补贴。)

  评工分时,不用队长叫了,因为大家对工分多少十分重视。如果当天有个别人,因事耽搁而在动工的路上,与大家拉下过一段距离,此时要担心了。生怕人家说,“某某人今天要扣工分,大家都到田里了,他还在路上。”按规定,出现这情况被扣5厘工分是有可能的。评工分时,如果当事人在场,差那么一点时间,大家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多说,也就不会扣工分了。但如果那天确实耽搁了很长时间,那就得由大家来评,该扣多少工分,1分还是1分半,如果当事人在场,也可以讨价还价的。因此,评工分时,不用队长叫,大家都会不请自来。

  那个时期,工分是农民的命脉。每年生产队收的粮食,先交“公粮”(就是农业税),再交统购粮。剩下的粮食,又三七开,三成是工分粮,七成是人口粮。在那特殊的年代,粮食就是财富的象征。有了粮食,生活就有了保障,所以,社员对工分十分在意。

  当时生产队工分是这样规定的。男劳力:早上为2分工,上午、下午各4分工,干足一天得10分工。年终结算时,每天10分工,可值3-5角钱。而女劳力一般每天只有5分工,男女有别。

  生产队最高兴的事,就是分粮食。全队男女老少,都自发地聚集在生产队的稻床上,七嘴八舌,议论不休。队长叫粮管员先分人口粮,再分工分粮。抓“阄子”(每人从预先写好数字的纸团中摸取一个)确定顺序,序号在前的先称。称好粮食的社员,往家里挑的挑,抬的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

  每当轮到自家称粮的时候,大家的眼晴总会紧紧盯着粮管员的秤杆和秤星。如果秤砣的麻索压在“秤星”向秤杆尾外偏一点点,且秤杆向上翘翘的,那么就高兴了,因为这样,可能会多几斤稻;如果秤砣索压在“秤星”正中,秤杆又不那么翘,就不高兴地说粮管员是个“实心粑”(不开窍的意思),“集体的粮食,何必那么吝啬”?

  每次总在争争吵吵、热热闹闹中分完粮食。社员认为分粮食是一年中的大事,甚至有人因为在称稻的当天生下儿子,就取名“称稻”。“称稻”、“分油”等具有生产队特征特色的名字,也曾应运而生。

  生产队,是由高级农业社过渡而来,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生产队走完了它的历史行程,被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洪流卷走,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它毕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存在过二十多年,总会留下点点滴滴、深深浅浅的记忆和无尽的思考。如果静下心来,也可以想一想,生产队到底有哪些好处与错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是否有它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也许很难作答。但是,思考总没有坏处。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