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擎天白玉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擎天白玉柱
  母亲带我从广州回到安徽家中,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母亲悲痛欲绝,当时我才三虚岁,懵懵懂懂,不明事理,见到母亲大哭,也跟着嗷嗷大叫,九岁和六岁的姐姐,也围着母亲大哭不止,就是铁打的心肠人,见到这个画面,也潸潸泪下,惨不忍睹。母亲是位知书达理之人,心想,我把悲伤放到肚里,我要坚强,不能因此倒下,我要把三个幼儿抚养成人。

  母亲含着泪水对叔祖父说:“小爹爹,您放心,我不能垮,我要撑起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叔祖父也含泪点头赞许!接着,母亲请求各位家族叔伯们,为我家做一件事,就是帮我们孤儿寡母,从柿树板庄,搬回岱岭庄自已家中居住。当时我的一家人,为什么住在柿树板庄呢?是在“调虎离山”运动中,搬离家园,同宗叔伯们,以孤儿寡母在别的庄子里居住不便为理由,把我一家孤儿寡母从柿树板,搬回我的家中,从此,母亲就是这个家的挚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母亲伤心过度,加上生活的重担,终于压倒这位坚强的母亲,母亲得了“肺结核”病,每次要吐一大碗血,当时,无医无药无营养,母亲写信给我广州的小姨妈,告诉病况,小姨妈,立刻寄来“雷米风”西药,每次寄来的雷米风,有半升(古容器,两个半升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担),包裹里还夹寄一包白沙糖,当时白沙糖,农村人,见都未见过的希罕物,给我母亲增加营养,母亲吃药后,病情好转,不吐血了,小姨妈还不断寄药,据母亲后来回忆说,小姨寄回来的“雷米风”用斗量那么多,才治好母亲的肺结核,享高寿九十又一岁。

  父亲去世,却留给母亲人间一片真情,让母亲终身不忘,让我们做儿女的永远怀念,父亲去世后,他从曾祖母那儿,申请得来的地主帽子,现在自然世袭到母亲的头上。这个帽子,越来越重,压得母亲死去活来,每逢农历月初一、十五,风雨无阻的去大队部,接受训话,有修养的干部,训话时,态度和霭,读读文件,讲讲政策等,没有修养的干部,训话时,把与会者当成杀父仇人一样,不共戴天,骂脏话,人身攻击。不堪入耳。例如无厘头的骂道,“你们是不是天天在家做梦,梦想****成功,你们又能过上地主,太太,小姐的生活”等。当时虽然极左路线横行,但是,母亲一腔热血,热爱新中国。毫不动摇她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热情。

  母亲积伋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天可争五分工分,(当时男劳力劳一天,为十分工分,妇女为六分,年终核算,十分工分可值三到五角钱不等)生产队知道母亲身体不好,大病初愈,做农活,处处照顾,如,生产队挑塘里的污泥,给田里做肥料,母亲不用挑担,生产队长叫母亲上塘泥,就是用锄头,把污泥往别人畚箕中装,比挑担的人轻得多,是同族人的一种温情的照顾,母亲在生产队,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所以,她每天只挣到五分工分。母亲也参加上山砍柴,(过去科学落后,一日三餐,全靠从山上砍回来的柴,生火烧锅做饭,没有现在,用气和电做饭方便)我门前不远处,有一座大山,叫北麓山,山高陡峭,一条通往山顶Z字形曲折的羊肠小路(俗称风扇扭路),母亲从山那边,挑两捆刚砍下来的活柴,走在那陡峭的风扇扭的小路上,就象走在黄泉路上无异,稍一失足,连人带柴,就一起滚到山脚下,母亲回忆说:“在山上砍柴,最怕队长说,大家来抓“阄子”(抓阄释义:?每人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摸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什么或做什么)分柴了。听到这话,两个小腿,就不由自主的颤动发抖,原因,就是怕挑柴下山,每挑一次柴下山,就等于从阎王殿前走一回的感觉,十分恐惧,但又无可奈何!为了儿女生活、生存,再困难的岁月,也要克服,母亲的信仰是,“只要精神不滑坡,好日子怎比苦日子多!”苦尽甘自来。

  母亲靠一双勤劳的手,上山挖野菜充饥,艰难度过1958/1959年大饥荒,母亲勤奋守节,受到全村人尊重,母亲也是全村人最懂礼仪的典范,如:那家儿子娶儿媳,男方要挑“礼篮”到女方家里,礼篮里放的鸡呀、鱼呀、猪肉,面呀、糕,糖呀,都有规定标准,不能多,也不能少,那些礼物要带半字,例如:鱼呀,30.5斤,就等于三十斤半,猪肉88.5斤,就是八十八斤半。(半与伴同音,意思是,男伴女一生,女伴男一生,白头谐老的吉祥意思)还有,用什么东西包船形包,用什么东西包尖包,等等礼仪,不能出一点差错,否者,男方把礼篮挑到女方,会叫懂礼数的人,来检查礼篮里所装的礼物,是否合礼数,俗语叫“挑礼”,如果有错,女方叫男方补礼,那是件没有面子的事,凡经过我母亲打理的礼篮,不论挑到那个村庄,从没失礼过,久而久之,只要听说这礼篮是经过我母亲手,女方就不用来挑礼,大可放心,无可挑剔。

  哪家女儿要出嫁,也要请母亲去,经手清点嫁妆,不要失礼,如,嫁妆的新“马桶”里,一定要放枣子、花生、桂圆、红鸡蛋。取早生贵子之意等礼仪。凡娶岱岭庄姑娘,挑来的礼篮,一定要请高人指点后,才敢挑到我们岱岭庄,因岱岭是大户人家,又有懂礼仪之人,马虎不得。

  如本庄有老人去世,那丧仪更是马虎不得,就拿孝衣、孝帽、孝鞋这些来说,就够繁琐的了,例如,孝男、孝儿媳,分别穿什么式样孝鞋、孝衣,戴什么孝帽,披麻,麻披在衣服那个位置。孙儿、孙儿媳,孙女,孙女婿,曾孙、女儿,女婿,外甥。本族人,外族人,亲戚蒙孝鞋,戴孝帽皆有讲究的,不能出差错,例如:儿子、儿媳要披麻戴孝,穿的孝鞋,如果父母还有一个在世,那么用白老布蒙孝鞋时,脚后跟留一寸不蒙,如果父母不论那一个先去世了,给后去世者戴孝时,儿子儿媳的孝鞋,全部用白老布蒙上,意思是全孝。儿子,孙子皆用白老布做戴帽,儿子孝帽上挂麻一撮,孙子白孝帽子上,挂条红线,曾孙辈用红布做孝帽等等,繁杂的丧仪,唯在我母亲有条不紊地指导下进行,否者,在哪一个环节上出了差错,就不吉利了。?当然,母亲把婚丧嫁娶的风俗礼仪,也传承给本村年轻人,代代相传。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