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枞阳上码头之人和油坊
枞阳上码头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两千年来,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画舫楼船纷纷停靠在达观山下。历史上的上码头,屋宇错落、人声鼎沸、店铺鳞次栉比,游人热闹非凡,动天喧地。到处只听得银两哗哗响,实乃富商巨贾炫富的地方。
这寸土寸金的枞阳上码头,我祖辈创办的实业之一“人和油坊”,在此也占一席之地。“人和”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意。人和油坊当时在枞阳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三部木榨,创造了、几十人就业岗位,我们家乡就有好多人在人和油坊工作,余板庄的汪生先,河场的陈先生,皆在人和油坊当大师傅,岱岭张贤产先生,是我本族长辈,他在人和油坊负责生产上的全面工作,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厂长的职务,我叔祖母任总经理和主办会计,河场又有一位陈先生和老王庄王先生家里,无田无地,生活困难,他们到我家里来请求我的祖父,帮他们的儿子在人和油坊找份工作赚点钱,好补贴家用。祖父分别安排陈姓家的孩子,为人和油坊放牛,王姓孩子在人和油坊“赶碾”,(过去木榨榨油,油菜籽炒熟后,放到石碾糟内,再用牛拉动石碾盘,围着石碾糟转圈碾压成麸,为了拉石碾盘的牛不停的工作,为了防止牛粪、牛尿不拉到碾糟内,所以,安排一个人在牛后跟着,此工序叫“赶碾”),做榨油师傅是又脏又累的工作,常年需赤膊上阵,各个工艺师傅们,最怕的是,下雪天早上起床穿那一身油衣,油衣是是工作服,常年与油打交道,粘上一层油,洗洗都?洗不掉,长期积下来,这衣服就象剃头师傅的荡刀片一样。师傅们穿油衣有传统的经验,下雪天早上起床后,光着膀子,先用手招点冷水,左肩拍一下,右肩拍一下,再往胸脯拍一下,而后马上穿上冰得入骨,的油衣。据师傅们说,这样穿油衣,身上由凉渐渐暖,如果把油衣用火烘暖再穿到身上,当时很舒服,但身体上会由渐渐的由暖变凉变冷,这就是榨油师傅们,穿油衣密不外传的诀窍。
木榨榨油各个程序,都要把好关,例如收菜籽,菜籽要干,标准是,一把抓下去,菜籽从手的两头溜下去,手抓都抓不住,证明菜籽干,出油量高;炒籽:要打起二分精神,不能把菜籽炒焦,炒焦了影响出油量,也不能炒嫩,炒嫩了,油里含有水分,油不香,不能长期保存,影响油的质量。碾籽:碾籽时要不停地试摸手感,柔软为佳,碾粗了和碾过头,都会影?响出油产量。还有熏蒸、箍饼、踩饼、码饼、上榨、开榨每道?工序,层层把关,马虎不得。
人和油坊,每年到年底,都要打几榨芝麻油和花生油,每当榨芝麻油时,香气笼罩着整个上码头,有人嬉说:人和油坊榨芝麻油时,长河的鱼都寻香跳到岸上来了。
听祖母说,1954发大水,油坊被水淹了一半高,秋季大水退去时,油坊的缸里,地下的坑里,屋里到处都是鱼;因鱼贪食,水退时,都舍不得随水走,所以做了盘中餐。榨完芝麻油,就开始榨花生油,榨花生油时,是师傅、伙计们最高兴的事,为什么高兴呢,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零食,他们把炒熟的花生米,私藏起来当零食,师傅伙计一年忙到头,藏些花生米也是应该的,我们家里人就当没看见,任由他们把自已的大罐、小罐都装满满的。花生油榨完了,木榨就到了每年修整保养期,此时,我家就安排师傅和伙计们,在枞阳上码头入街口边,支砌两个牛海锅灶。而后不停的煮粥,给那些无家可归的饥民任意吃,卖柴的、卖菜的等上街人们,只要你想吃粥,也随便取用,在那寒冬腊月,早上能吃到一碗免费的热粥,是多么暖心的感觉啊,这种善举大爱,深得民心,人们口中相传,至今还有人夸赞施粥的善举。
一九五八年,人和油坊公私合营,从枞阳上码头,迁搬到下枞阳幕旗山下,继续经营和扩建,改名为“枞阳红旗油厂”属省营企业,所有在人和油坊的工作人员,都成为国家的正式工人,到了退体年龄,享受退体职工待遇,安享晚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