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出征
皇有皇猷,帝有帝德,为明君者,谋略、教化、德行则兼备,怀谋施教而少德则朝廷以诈治世,奸佞其道;怀谋兼德而不施教化,则朝廷清明而游侠盛行;教化德行而少谋寡断,则教不能行。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权利是无色之本、五音之由、五味之始,贪婪、残暴、猜忌、淫邪,是权利让人发生了变化,还是本身便是这样的人掌了权。
虞朝皇帝刘镇綦二十一岁即位,即位之初早朝晏罢,甚是勤勉,但凡朝政皇帝均先与太后议定后实施,有何太后支持的建宁元年至建宁三年间,朝政倒也算得上比较的清明。对内屡次下召从全国选拔、任用优秀人才,与其共同建功立业,并兴办太学以期望为朝廷不断输送人才,对外,西南两地均无战事,唯有北方突厥自阿史那染莫为汗后,平月氏、氐、东胡等民族,建宁二年,北方突厥部落建立了突厥汗国,自此开始频繁对虞发动侵略,尤以五原、榆林、定襄三郡为重点攻略对象。
建宁二年秋,突厥阿史那染莫汗知新皇帝并未实际统领朝纲,因此便令阿史那达哥、哥尔颔、骨特林为先锋,各领两万人马奇袭了五原、榆林、定襄三郡,同时派出使者言说大军此番前来并非欲与虞朝为敌,知虞朝皇帝新立,欲助虞攻南诏等国,帮助新皇帝平定西南,因此要虞提供钱粮无数,为体现突厥汗国并无他图,便要虞朝派公主和亲以加固两国邦交。边关军报急递送至洛阳,自此皇帝开始质疑自己所掌管的权利。
刘镇綦即位朝中大事仍是由张太后做主,只不过刘镇綦招贤立馆聘用新人都没有影响到张太后等人的门阀,刘镇綦在朝堂上可谓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丞相、司徒、太尉等均是张太后一系,另有皇叔吴王刘裕弁,刘裕弁素有贤名,在吴地颇有些有名望之士归附,朝中也有些朝臣与吴王亲近。而皇帝自颁布了招贤榜以来,所招来的贤士经皇帝殿试,留了一批所言符合上意的,其中也多有趋附之徒,即便是有真凭实学,朝廷还是由太后做主也难有建树,皇帝也无法让他们司任些要职。
刘镇綦听闻边报后大惊,便于朝会讨论,张太后等闻之便觉突厥来势凶猛,朝中难以抵抗,便想避其锋芒以求和。司徒聂好臣进言道:“陛下,自我朝成祖以来,对北方的国策以和亲为主,偶有边境上的冲突不外乎是突厥索取财物的手段,况自先皇以来,我朝并未有所征战,突厥则连年征战,战胜了北方诸部,其兵士锐气正盛,此时切不可轻易言战。”兵部尚书王瑁道:“臣以为司徒大人所论甚是,此番突厥率十万大军,而马邑郡守军不过二万,却并未进取,臣以为突厥确有意议和,而索取的钱粮无数,不过是等还价,如战的话,朝廷比如需要增派兵力,所耗钱粮也必巨大,因此臣肯定陛下采纳司徒之言。”
刘镇綦听闻几位朝廷肱骨大臣的奏议,心下甚是不悦,转头向太尉黄镐问道:“黄将军掌管军事,可有何看法?”黄镐回禀道:“臣是武将,提刀上马可以,朝政大事臣一介武夫,臣觉得打有打的道理,不打也有不打的道理,陛下英明圣断,臣一切依旨而行。”皇帝听了这套说辞,哼了一声,道:“黄太尉谦虚了。”问张永勤道:“丞相有何看法?”张永勤道:“咳咳,自成祖以来,我朝以怀柔抚四夷,此为成法,如今突厥兴兵十万,我朝必以重兵抵御,钱粮供应所耗巨大,况且‘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又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因此臣认为应以和为上策,以推加恩德以服。”丞相言罢,聂好臣、黄镐、王瑁等一班大臣齐道:“臣等附议。”此时众臣中一人出班奏道:“臣对丞相所见不同,请容臣启奏。”刘镇綦有些惊异,仔细端详了下此人,乃是兵部右司员外郎朱韫,于是皇帝温言道:“有何不同?”
朱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战不但要打,而且要胜。丞相之言乃是迂腐之言,不可用。”聂好臣道:“陛下,此人好大的胆子,不过从六品,在此大殿竟敢当众诽谤丞相,请陛下治罪。”皇帝还未说话,张永勤便道:“司徒大人稍安勿躁,且听朱大人说完。”朱韫道:“如今突厥兵临城下,此时如答应议和必为城下之盟,况且突厥毫无信誉可言,照此要求便给了他们进取洛阳的军费开支,嫁去公主且突厥一旦反复,则战无可避,又我朝公主在彼处,我军必投鼠忌器,战力必然受损,此其一,突厥进取我朝三邑,图我朝土地,以书信索要钱财,此为贪兵,而如今陛下如下旨抵御,则军民必上下齐心,则贪兵必败,此其二,如不加抵御而将我朝财帛、城郭举以予人,则必损陛下圣明,有损我朝威严,致使军士丢失士气、官员损失气节,最终丢失民心,望陛下慎重。”
此言一出,王瑁道:“朱韫你好大胆子,在此危言耸听、妖言惑众。”向皇帝呈道:“陛下,此人所言俱不足信,此人不但当众诋毁丞相,更是妄议陛下之圣明,在朝议上大放厥词乃臣治理属下无方,请陛下对此人严惩。”聂好臣奏道:“陛下,臣以为王尚书所言甚是,此人所言确过其实,乃纸上谈兵,不足为信,实是误国之言”
刘镇綦便强压心中的怒火,道:“朝议本就是各位臣工发表不同政见,广开言路,朕以为朱爱卿所言纵然有些过激,丞相也必不以为意,是不是,丞相?”张永勤道:“陛下圣明。”刘镇綦问黄镐道:“黄将军,依你看来,朕如用兵需多少兵力用时多久可以收复三邑?”黄镐道:“臣以为需用兵一十五万,三月可定。”刘镇綦问户部尚书李益长道:“库里现有存粮多少?”李益长答道:“回陛下,国库现有存粮百万石。以十五万预测,兵粮供应可供三月用度。”张永勤道:“陛下,粮乃国之本,如挥师北上必将使国库空虚。”
刘镇綦为一国之主,又是二十来岁血气方刚之时,必不能承受这样的屈辱,但看满朝文武,主战者寥寥无几,况丞相等一干人等皆主张和谈,心知当下必无法决定,心下对朱韫之语颇为欣赏,在群臣议论时一宦官禀奏说太后身体不适,请皇帝移驾。刘镇綦见今日定无定论便退了朝给太后请安去了。
太后见皇帝到了,便问道:“看皇儿脸色,似有烦心之事。”刘镇綦道:“朔州丢了三邑,突厥屯兵已虎视马邑,儿臣在为此事忧心。”太后道:“我听说突厥来信议和,皇儿怎么不考虑和谈?”刘镇綦道:“今日兵部员外郎所言甚有道理,这城下之盟切不可轻易拟定。”太后道:“我倒是觉得这朱韫会揣摩皇儿心思,还是依照成例,依丞相所奏为好。”刘镇綦心下迟疑:“朕自朝堂径来,后宫消息却如此灵通。”太后见皇帝不言,便道:“皇帝用兵如无必胜把握,行这有违祖制之举则必受朝廷非议,前面咱们聊的是国事,现在说家事丞相既是你舅父,这虞朝是咱家的,如此看舅舅岂能误了亲外甥。况且吴地有你叔父久居,难保没有不臣之心。”此言却道出了皇帝的痛处,刘镇綦则又与太后聊了些吴地的情况,对并州用兵之事也不再提。
刘镇綦回到书房便派人传旨宣朱韫觐见,朱韫到后行礼毕,皇帝问道:“朱爱卿早朝所言甚合朕意,只是朝廷上主战者甚少,宣你至此,是朕想问你,如朕只拨一万兵马,加上马邑驻军是否有把握?”朱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突厥此次进犯必不是所图我朝财物,而是欲立足并州进取中原,所为和谈书信不过是试探也是诱饵。试探是如我朝不派兵,则必助长其野心,阿史那染莫汗必然率兵直逼中原,诱饵是兵法约‘怒而挠之’,如受其挑衅,臣料对方所用围点打援之策。”刘镇綦听闻,从书案上站了起来,喜道:“爱卿所言实令朕茅塞顿开,爱卿可有退敌良策?”朱韫指着地图道:“臣以为,突厥现并未对马邑形成合围之势,而是于五原、榆林与定襄三郡并屯以重兵,此举定然是想据此三郡久驻,作为以图进入中原之要冲,臣以为可派一支兵马先以诱敌之计破定襄之军,动摇其军心,得胜后屯兵于此处以观对方行动,如突厥按兵不动则逐个击破,如合兵陛下可迅速调动楼烦、雁门之军以增援扼守住马邑,这支人马则袭击其后方。当然,这是臣下空谈,行兵打仗之事变幻莫测,如陛下信任,臣愿请旨前去,根据实际情形绘制地图制定方略再行上奏。”、
刘镇綦心下甚喜,但面露难色道:“朝中难得似朱爱卿之知心之人,朕实不舍派爱卿去至如此险地。”朱韫道:“陛下,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乃臣所取功名之本意,如今国家有难,大丈夫岂能畏惧而坐视,还请陛下成全。”刘镇綦道:“好,明日早朝朕当众下旨。”
二人议罢,皇帝又召了丞相等议论。朱韫回到府上后便径直回了书房,一手开门一边笑道:“哈哈哈,陈兄果然料事如神,皇上许了。”屋中那人回道:“你也料是如神,知我在此等候。”朱韫道:“那可不是,你家陈昂正和犬子在客厅正讨论《刘韬》呢,犬子仗着比你家昂儿大了十岁便不信你家这权威了。”屋里那人姓陈,叫陈勋,本是阳武户牖乡人,后迁居与渤海郡,朱韫原是勃海郡人因此二人相识,朱韫年近四十,确有才学但无靠山,虽然官运不旺,但也没被各党看做政敌,因此也一直在朝中得以保全,朱韫比陈勋年长十余岁,陈勋无意入仕以经商为业,眼见这长子陈昂如今也一十四岁,便也带了出来多见些世面,此次途径洛阳,正遇着了并州之事,便应朱韫所请多留了些时日。待朱韫坐定,陈勋问道:“怎样,皇帝对咱们所制定的策略还满意否?”朱韫道:“你所制定的作战方略皇上满意的紧,你是把朝堂看得透透的啊。”
陈勋道:“旨意一旦下了,按朝议情况来看,想必你必要去征战,可有顾虑?”朱韫道:“此举为公是守土拒敌,为私则是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此情形早有预料,所以愚兄把贤弟留在此处,有贤弟相助,并无顾虑。”陈勋道:“我料可用之兵不足万。”陈勋道:“若非是看边境疾苦,我必不应承此事。”说着便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道:“如此番北上,怕是你所见所闻与朝廷上大不相同,到时切记你此行的目的。”正谈话间,有家丁来报说是宫中来人有旨意传到,当下朱韫更衣整了衣冠,道堂上接旨,旨意上言道升任朱韫为马邑郡太守,令韩靖安为前将军,朝廷调拨兵马一万,克日启程。朱韫领了旨意回了书房,对陈勋道:“旨意下了。”当下把旨意递给了陈勋,陈勋看过后道:“恭喜朱太守了,以此看来这位皇上还是对你有所怀疑,这也正常毕竟没有过领兵的经验。”
二人随即研究了所备的物资,陈勋本是经商一应采购办的倒也妥当,陈勋便作为朱韫的幕僚与朱韫同行,陈勋带了陈昂,这朱道寒也便要去,朱韫也就允了。当日皇帝刘镇綦携了百官,亲自至城门送军北上。
大军行了数十里,韩靖安见有十数辆马车跟随,便问朱韫道:“此车内为何物?”朱韫道:“这些是临敌所用。”韩靖安听闻哈哈一笑:“朱大人,这打仗你当是过家家吗?”说罢对着手下的亲随道:“咱们让朱大人学着点,什么叫**打仗。”一众将官嘲笑起哄之声四起,有此可见军纪涣散如此。
不几日,朱韫便领军行至马邑地界,眼看百姓流离,食不果腹,便下令分了些军粮。韩安国闻言便纵马至朱韫面前质问道:“朱大人,为什么散发我们的军粮?”朱韫道:“这些百姓是我虞朝百姓,受战乱流离,我等为官既已不能保他们安居,怎么再忍看他们挨饿。”韩安国道:“你如此发了,这仗还怎么打?”朱韫道:“韩将军稍安勿躁,仗怎么打等到摸清了对方底细便知。”韩安国道:“你私自挪用军粮,待我向朝中禀明,你还是洗干净了脖子吧!”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