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1 / 2)
        王屋山下,黄河北岸,偏看坐落此间。

        偏看,与众不同的山村名字。当我在清华学堂、未名湖畔提及家乡,博士们便睁大眼睛道:偏看——村庄的名字?我很认真地回答:是的,村庄之名。博士们又道:好别致的名字!

        偏看的名称,不但别致,更有浓浓的人文味道。据祖辈传说,跟一位帝王有关,又一说是跟八路军有关。而居住此间的先祖,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间,自**县南下至此的民众。偏看之北,是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偏看往南,则是名闻天下的黄河小浪底工程。现如今小浪底旅游区业已开发,人文与自然契合,山川共湖光辉映。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偏看村的传奇和光彩。

        偏看的地形像个盆地,南北两座山合围成温馨的摇篮;偏看河柔情地于两山之间蜿蜒而过,左右勾勒之际,显现片片沃野。春有小麦青青、秋有玉米飘香,果蔬繁盛,山林葱郁,鸡犬相闻,民富物丰。

        偏看村的北山上,苍松翠柏,气质典雅,吕祖庙香火鼎盛。虔诚的父老乡亲专门修建了一条朝拜的道路,自山下拾阶而上,吕祖庙就在仰首之际,映入眼帘。小时候,曾有几次进庙为母亲求药。母亲至今身体康健,说起来心中甚为感激。长大之后,每逢回到家乡,也还会随长辈上山礼拜神尊,同时也致敬家乡父老。

        北山脚下,曾有一所小学,村里的孩童到了入学年龄,便在此间接受文化教育,进行文明礼仪的培养。学校前边有家乡人捐资修建的戏台一座,每封农历三月十二,家乡人熟悉的豫剧就要上演好几天。远近的亲朋好友也照例赶来,或进香、或看戏、或摆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这是偏看人很重要的节日。

        偏看南山,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山上拥有大片山林,林间还有许多核桃树、桃树、柿子树、橡树,等等。孩童时代,在林间找像壳、摘桃子、捡核桃。山林里生机盎然,富有意趣。喜鹊在枝头唱歌、啄木鸟在树上奏乐、松鼠在树梢奔跃,偶尔还会碰到一只肥实的树獾优哉游哉地钻进灌木丛中。站在山巅,举目四望: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苍莽雄浑。一点点飞鸿影下,一缕缕炊烟袅袅,掩卷漫思,心旷神怡。

        偏看河委婉温情。在河流的每一个拐弯处,几乎都有波光粼粼、碧水深深的河潭。河潭依偎着大山,大山呵护着碧水。偏看的山水就是一副上佳的画卷,“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欲问行人哪里去,眉眼盈盈处”,观山览水,美不胜收。

        偏看河滋养着这里的人民和文化。偏看后坡顺河再往上,有个罗圈岩,以前有个小小的水力发电站——这便是偏看河当年的一大功劳,电灯取代煤油灯是时代进步。据长辈们讲,罗圈岩水潭还有“铜锤漂浮”的传奇故事。偏看河到了西坡对面、寨腰侧下,曾有一个拦河大堤,将一部分水引入一条绕村沟渠里,以灌溉村前大片农作物。现在则建立了一个漂流水库,水库里还有一处亭子,颇具现代韵味。那条沟渠曲曲弯弯流淌于门前户外,是很多人孩童时代欢乐的记忆,大人们在其中淘米、洗衣,孩子们在其中打闹嬉戏,渠里不少小鱼儿,甚至有时还会游来几尾大鲶鱼或鲤鱼,快乐的人们常用淘米筐将其捞起。

        为了充分利用河水资源,浇灌各处的田野庄稼,南山“红卫渠”是最为壮观的引水工程。家乡的父老乡亲精心设计,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沿山腰凿开了一条颇具规模的渠道,以小有河为起点直至黄河,绵延数十公里。自此,无论寒暑冬春,总有清泉淙淙,滋润万千禾苗。站在红卫渠上,你可想象当年,成百上千人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场面,这是偏看历史上很值得书写的一个篇章。

        记忆中,偏看的河岸上,到处是细白的沙地和密布的鹅卵石,一簇簇植物从石缝隙里傲娇地生长,一棵棵杨树姿态英挺,排列在河岸的一侧。蟋蟀们忙碌着觅食,云雀则如箭一般直冲云霄。待到傍晚时分,河面上蜻蜓飞舞,群鱼跳跃,螃蟹们则在岸上鹅卵石间悠闲地散步。河里哪里有鲶鱼,哪里有鲤鱼,何处抓螃蟹,何处掏鱼窝,小伙伴们摸得门儿清。诸多河潭也是偏看人夏季游泳消暑的好地方,尤其是村东边的大潭,老少爷们洗得最多。偏看中小学还在村子里的时候,每逢夏季中午下课,学生们也大都到此游泳,散泳、仰泳、打水仗,热闹非凡。

        偏看的菜园子丰富多彩。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到开春时节,菜园子就热闹起来,人们把南山捡拾的一捆捆树枝搬到菜园,扎起篱笆,松软田地,细细施肥,再搂起一道道梁子,接着便能种下种子。一家七八畦,分别种下黄瓜、西红柿、卷心菜、包菜、莙荙菜,中间还夹杂豆角。

        幼苗的培育较为复杂。人们要在幼苗旁竖起树枝,用细绳子轻轻绑扎,尔后还需要经常观察,精心去除一些虫儿和杂草。西红柿、黄瓜苗渐渐长大之际,还要不间断地剪下许多枝杈。天气入夏,菜园子需要更多的水分滋养。村边的沟渠里又引出许多条小小的灌溉渠道,涓涓清泉,注入田间。灌溉菜园,一般在白天进行,有时也在晚饭后抽空劳动。夜晚之际,一轮皓月当空,三五人在菜园里抽上一袋烟,边聊天,边浇灌,“菜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泉滋养了果蔬,也滋润了老百姓的心田。

        到了夏秋之交,蔬菜就少了。这时菜园里的蔬菜大都换上了萝卜、白菜。这个季节人们常吃的蔬菜是萝卜樱,以及玉米田里的长豆角和四季豆。

        除了上述果蔬之外,偏看人还有不少自制的副食。比如,自酿米酒、柿子醋、泡酸菜、西红柿酱、红薯干、萝卜干、柿饼等等。村里原有一座油坊:一处小院,几间房子,一套榨油器具,可将菜籽、花生榨出许多香油来。偏看还有不少豆腐作坊,但那往往是逢年过节时,随机改造的。那时代的人们,虽然科技水平不高,但也有着许多聪明的发明创造,其中不乏构思精巧、极具特色的经典之作。如果能恢复那些发明的话,必能建立一座小小的文明博物馆了。

        顺带提一下,菜园子的耕作过程相对简单,但其他农田的耕作可就复杂而辛苦了,深犁、细耙、施肥,整个过程牛的作用凸现出来。山庄原有定期举办的牛马交易会,人们将手指伸进袖筒,彼此拿捏着,或点头或微笑,传递着价格信号,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产物。现如今,随着机械工具的全面推广,山村已基本上见不到耕牛了,传统的交际方式也逐渐转变为新时代的新形式。

        偏看学校是偏看村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又一体现。据说学校成立时兼有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这么几级。校园在村子核心位置,校园大门朝南,门楼上一颗鲜艳的红星,大门两侧是文革时代特有的标语。大门里一条较长的主干道,直达学校主楼。主楼里有教室、有校长办公室、教导主任办公室、教师宿舍,楼上还有学生宿舍。楼的西侧是一座祠堂改成的教室,最初是启蒙班的孩子们在里面拖着长长的腔调大声朗读“a~~~~、o~~~、e~~~”,后来又改作教师们的住处。再往西是一到三年级的教室,门前大桐树下一片空地,作为低年级学生们活动的场所,房后花椒树数棵。每当课间,孩子们或追逐嬉戏,或跳远跳绳,或在房后花椒树下玩石子游戏。祠堂往南是房门朝北的学生伙房,再往南是房门东向的四五年级教室,紧挨着学校大门。这几间教室的对面,过了主干道,便是操场,也是篮球场。每个球篮都是两棵树干加上几块板面拼成。一个篮球,往往是数十名学生在争抢。“哐、哐、哐”的撞击声、吆喝声、口哨声,再加上旁观者的喝彩声,非常热闹。旁观者就在球场边的平房前——这也是学生宿舍,男生在东边两间,女生在西边大约一间。平房边上一棵树,平房上的观战者们,着急了便搂着树哧溜滑下,加入球赛。球场东侧,是教师伙房(食堂),边上有一小间也是宿舍。伙房北侧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教室,一个打磨过的炮弹壳子挂在教室前的树枝上,专管闹铃的学生,按时拿着金属棒子敲击炮壳,声音洪亮,传令上下课。初三的学生在教学主楼里。为了节约师生伙食开支,学校在操场平房后面开辟了几分菜园,篱笆围起,黄瓜、西红柿、豆角、青菜一应俱全。

        上课时,各教室或读书琅琅,或讲课声声,或有音乐课的歌声传出,间或有校长或教导主任在校园里吆喝一声:回去上课!每至课间休息时间,整个校园一片欢腾,打球的、跳绳的、玩游戏的、奔跑的,生气蓬勃。下学时,各班学生要在教室门前排好队,在班主任老师的监督下,班干部站在队前领歌一首,然后有序走出校门返回自家。唱的歌曲有《学习**好榜样》、《**好》,还有一些比较时尚前卫的,诸如《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小城故事》、《便衣警察》,等等。那歌声,似乎穿越时光隧道,至今仍在耳畔悠然飘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