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7章 沐闯大闹元宵节 浩成初识少林棍法 (2 / 5)
幸而浩成治理下的大明国,百姓富足,农业水平提高。小麦水稻推广南北,多处施行水利工程,翻车水车等农具大量推广,基本上做到了一日三餐。
宋朝的夜生活是十分丰富的,不论娱乐活动,光是坊间小吃就够我们大快朵颐了。浩成等人出了紫禁城,当街就有卖水果的、卖果干的,卖肉脯的,形形色色。
至于汤圆起源也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而元宵节正值正月十五,天气寒冷,老百姓普遍吃起了火锅。
而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但当时并不流行,后来随着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寿喜烧(すきやき)”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
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本来唐宋时,火锅只在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中盛行,官府和名流家多备火锅。如今在浩成的倡导下,火锅不但普及到寻常百姓甚至是农民家中,而且还有人开起了火锅店,尤其是北方地区寒冷干燥的天气让火锅市场潜力很大。
浩成等众人来樊楼,看到樊楼内人山人海,生意火爆。浩成等人想订个雅间都没地方,忽然浩成看见有一个熟悉背影,仔细一看,原来是义子沐闯。
说起沐闯,他本是出生在汴京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而后沐闯跟随母亲迁往北京,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路上。
而后十四岁的沐闯流浪到北京城,被当时的燕王袁浩成与安娘领发现并收留,而当时浩成与安娘、银瓶膝下无子,就认沐闯为义子。
而沐闯本来也不姓沐,姓方。跟了浩成做义子后改姓袁,有一次浩成问袁英(当时沐闯跟浩成姓)说:“袁英呀袁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袁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燕王的孩子,深沐燕王和燕王妃的养育之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