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文华门百官请立储,救杨镐朝鲜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回:文华门百官请立储,救杨镐朝鲜 (2 / 3)
        司礼监掌印田义随即询问:“要维护君臣纲常,更不能有伤圣名,赵阁老,您是朝中首揆,您有何两全之法?”赵志皋尚未开口,锦衣卫指挥同知李如桢则立刻向万历帝请旨:“此事是因谣言而起,自当先行辟谣,安抚群臣彰显圣恩。再申斥朝臣听信谣言,给予警告。而造谣之人则不应姑息,请皇上下旨令锦衣卫严查谣从何起,下狱问罪。”

        此时张位进殿奏道:“皇上老臣有一言,方才听到锦衣卫进言安抚、申斥、严查。老臣认为锦衣卫同样需要监督,百官有过却绝非不忠,若任由锦衣卫行动,难保牵连广泛引起朝堂动荡,抹黑皇上圣名。”

        李如桢大怒:“张阁老你这话有些含沙射影啊,锦衣卫乃天子亲军,一举一动无不遵照天子圣意,怎么在您口中就成了奸佞,凭据又在哪里!身为阁臣在皇上面前乱行污蔑究竟是何用意!”

        张位答道:“皇上自然是受天下拥戴,而锦衣卫却不然,世人有目共睹何须我再多言,你李如桢嘛,哈果然与你父兄大有不同,弹劾你的奏本可不少,老臣这也有一本,只劝你来日好自为之莫辜负皇上厚恩才是。皇上,老臣请旨此次安抚辟谣及追查造谣者,请由阁臣行监督弹劾之责,为此阁臣与锦衣卫必能齐心协力妥善平息此事。”李如桢深恨张位。

        万历帝认为可行,着令拟旨,张位、李如桢等告退。万历帝后对赵志皋说道:“此前关于杨镐及张位、沈一贯之罪,阁老的奏疏朕已阅过。劝朕以大局为重是吧。”赵志皋答道:“张位及沈一贯被杨镐所骗,犯下大错追悔莫及,时刻准备将功补过。张位、沈一贯一时糊涂私信许诺,草拟圣旨,而杨镐也是沈一贯所举荐,杨镐与阁臣牵连过深,现在严查问罪,阁臣也当负连带之责。多事之年,老臣斗胆恳请皇上暂缓惩治,分别惩戒并许内阁戴罪立功,将功补过,老臣也将严加督促,使内阁时刻谨慎,不再使皇上为难。”

        万历帝说道:“阁老所言深体朕意,张位及沈一贯朕将申斥,许他二人戴罪留用。至于杨镐死罪可免,但不可再担任经略之职,将其罢官夺职召回京师,等待议罪。”赵志皋跪谢圣恩。后锦衣卫随赵志皋向百官颁旨辟谣并对轻信谣言之罪进行申斥,百官即散。

        因内阁首辅赵志皋上疏求情,万历帝免除杨镐死罪,五月召回杨镐回京待罪,而在增援上,朝廷除大批征发辽东军外,陈璘领两广之兵,刘綎领四川之兵,邓子龙领江浙之兵及董一元等率各省精兵陆续赶赴朝鲜,总督邢玠除督促粮运之外,于登辽海道接引援军,并请旨命令沿海各省将近六万援军分批经水路引入朝鲜与麻贵会合,休整备战,此时明军兵力已增至十一万之众。

        杨镐被明朝召回议罪,朝鲜王李昖对此十分吃惊,忙问因何缘故?李恒福答道:“臣已了解,是明军赞画主事丁应泰向大明皇上陛下上疏弹劾杨镐讳败为胜,欺君罔上,因此被召回议罪。”李昖又问:“依据杨镐所说,此战已经给予倭寇重创,只是敌寇援军众多,先行撤退而已,怎么会是战败呢?”李德馨说道:“即便如此杨镐也未能夺占倭城,因此也不能算作大捷。而从守城的倭贼立场来想,倭贼反倒是大捷。杨镐的奏报自然会是欺君之罪。”

        李昖无奈:“无论胜败,至少杨镐从未有议和之念,时刻为朝鲜复国设想,一心杀敌从无犹豫。倭寇进逼王京之时若不是杨镐拼尽全力,王京怎会固若金汤?恐早已被倭寇沦陷,寡人也难知生死。万一新任经略有议和之念,真不知何时才能平定倭乱。”

        伊斗寿进言:“臣也有此担忧,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绝不与倭寇妥协主战到底的经略主持军务。虽然有总督邢玠尚在,但难以对军务从细过问,代经略丁应泰对待倭乱并不上心,在弹劾杨镐的奏疏中竟言兵不必加调,粮不必增运,还有种种行为皆在拖延战事,殿下不如派遣奏请使为杨镐说情。”

        李昖认为可行,欲请领议政柳成龙担任此职,但柳成龙不愿。柳祖訒出言怒斥:“领相这是何意?!领相之意是不需要与倭寇力战的经略前来么?!”左议政金应南也说道:“我也知领相与杨镐不和,但现在并非计较私怨的时候。杨镐此人对我们来说十分难得,应救回朝鲜继续与倭寇作战。”

        柳成龙奏答:“殿下明鉴,臣对杨镐是有不满,但绝非因此而不愿担当奏请使。杨镐与丁应泰对立,不仅仅是两人之间对立而已,而是明朝主战派与反战派的对立。丁应泰恐欲以此战为由将杨镐彻底除去,此时若公开解救杨镐,丁应泰及其在明朝的势力必会对我们发难。依臣看来,杨镐已无法解救,待新任经略抵达说服其与倭寇力战不失为明智之选。”对此右议政李元翼也表示赞同。

        伊斗寿反问:“如领相所言,若任由杨镐被丁应泰清除,那么明朝显然会派遣与杨镐相反之人来担任经略,此人到来那岂不是便为议和而来。”柳成龙反驳道:“此前力主议和的兵部尚书石星、使臣沈惟敬都已被皇上陛下严惩,时任经略宋应昌也被免职。皇上陛下已经下旨严令不得与倭寇媾和,怎么会再派遣主张议和的经略前来。请不必担忧。”

        李昖说道:“皇上陛下时常不理朝政可谓人尽皆知,如何保证新任经略不会议和?还是听从寡人之令组建使团入京奏请。”柳成龙不再辩言,只坚称绝不担任奏请使,请李昖另换他人。此言一出震惊朝臣,北人党及西人党纷纷指责柳成龙无礼,李昖变色,强忍怒火罢朝而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