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七回:王锡爵请辞归故乡,万历帝怒罢 (3 / 3)
孙丕扬再问:“没有真凭实据绝不可上疏言事,必自取其祸。还是需先举贤入阁,再说后事。叔时以为如何?”顾宪成答道:“我也正有此意,内阁空缺,不久后必会廷推。这些时日我便做些准备,再让九卿各举所知,再由吏部汇总呈请圣裁。”
后万历皇帝果然下旨廷推,后吏部尚书陈有年及顾宪成汇总之后呈报共推举原东阁大学士王家屏、南京礼部尚书沈鲤、原吏部尚书孙鑨、原南京礼部尚书,现国史副总裁沈一贯、左都御史孙丕扬、原吏部右侍郎邓以赞、少詹事冯琦七人。万历皇帝看后怒道:“无人请奏挽留王锡爵,也无人推举罗万化入阁,平日里都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朕不拆穿也就罢了。还不如朕直接下诏选任。”
司礼监掌印张诚劝道:“主子三思,这廷推事关重大,上次赵张二位阁老选入内阁最后也是即将离去的申阁老背负了违制的罪名。主子万万不可使圣德有失啊,还是先从这七人中选择,日后再召王阁老也不迟。”
万历帝评论其人道:“王家屏、沈鲤、孙鑨、孙丕扬四人都是刚直敢言,颇有才干之人。王家屏擅谋国施政、沈鲤擅督导百官、孙鑨能举谏臣、孙丕扬擅辨秋毫,只可惜此四人都忠贞过甚,沉迷礼教,迂腐不堪,目无朕躬,倒是沈鲤还好一些。其才能我大明并非只有此四人才有,朕也绝不会让他们入阁,还有沈一贯倒是有些本事,还有些贪酷,这些他们不知道,但是朕知道。贪酷之人不可托付国事但也有大用,尤其在此非常之时,至于邓以赞、冯琦二人,平庸老朽,何德何能可以入阁?顾宪成也不查验查验?”
张诚连请息怒,并请奏驳斥。万历对此次廷推极为不满,因王锡爵离去,心中积怒爆发:“让朕想起当年陆光祖任吏部尚书之时曾经试图利用廷推谋推自用,此次会推与那次何等相似,又有吏部尚书及左都御史,全部都是与吏部往来过密之人,各有劣迹,显属徇私,廷推失察。以此拟旨,将顾宪成贬官外调,逐出京师。”张诚领旨。
旨意传出,朝堂惊诧,顾宪成为吏部核心,为救顾宪成,吏部尚书陈有年率先上疏承担廷推过失,随后户科右给事中卢明诹、兵科右给事中禄中立、礼部郎中何乔远再领头上疏为顾宪成申辩,大批官员紧随上疏为顾宪成作保。
万历皇帝见奏疏不绝,不觉笑道:“朕也早有疑虑,为何这数年以来,朝臣非议朕与内阁,阻碍朕之决断时胡闹之中总是有那么一丝组织,百惩而复生。邹元标、赵*南星、李世达、孙鑨、陆光祖等人离去前也从未有如此多人替其申辩,顾宪成身为文选司郎中,手握实权,名声斐然,居中联络正得方便。以各堂官及同僚作盾,掩藏行径,居于幕后出谋划策,顾宪成必是主谋!”
张诚说道:“主子圣明,东厂也曾多有得报,顾宪成府中常有宾客往来,远比吏部其他官员要频繁,但顾宪成名声在外,这倒也难算异常,只是一直不知其有何交谈才不敢向主子汇报。”万历帝随即下旨:“如今也不用再去查了,王锡爵是暂时留不住了,只能朕来结束这场闹剧。将顾宪成贬为庶民,严令顾宪成即日离京。吏部尚书陈有年以廷推失察让他以年老告病致仕,左都御史孙丕扬继任吏部尚书。同党户科右给事中卢明诹、兵科右给事中禄中立、礼部郎中何乔远贬官外调,其余参与言官罚俸三月,以示告诫,望其洁身自好。再令国史副总裁陈于陛、沈一贯入阁,与赵志皋、张位二位阁臣共事,令赵志皋为内阁首辅。记清与否。”张诚领旨。
顾宪成离京时,京中众多官员相送,顾宪成说道:“诸位就请送到这里,山高路远,我自去便是。来日我与诸公还将相会。诸位留京还请尽心国事,辅佐皇上,提防奸臣作乱,江山社稷就仰仗诸位了。”众人再度拜别。
顾宪成回到老家无锡后,因为顾宪成名声显赫,当地名士及常州知府、无锡知县都来慰问。顾宪成一一回礼后说道:“自群臣上疏申辩,老夫便已知必是这种结果。只是同僚一片诚意,慷慨相救之心令老夫感动。此情必将永远铭记于心。”
众人问及日后打算,顾宪成说道:“此处有一东林书院,宋代大家杨时先生曾在此讲学。老夫想在东林书院效仿前人,育人讲学,建东林学派,研修气节,崇尚实学,扭转士风,教导天下学子兴利革弊,时刻报效皇上与天下黎民。老夫想先将高攀龙、薛敷教、安希范、钱一本、李三才、左光斗、邹元标、赵*南星等蒙冤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同僚相邀来此,共同讲学。”
后顾宪成会同当地士绅开始对重修东林书院进行研讨及筹备资金,广邀贤达共议大事。顾宪成也为东林书院亲自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传遍天下,后东林书院建成后,天下士子争相慕名而来,到万历三十二年发起东林大会之后,东林党也宣告成势。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