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王锡爵请辞归故乡,万历帝怒罢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七回:王锡爵请辞归故乡,万历帝怒罢 (2 / 3)
        王恭妃谢道:“多谢太后垂爱,皇上并未亏待于我,请太后对流言切勿放在心上,皇长子已经修学已久,还请皇上能考察功课。”王恭妃于是让皇长子朱常洛背诵所学篇章,万历听后说道:“可见学业用功,只是初学不久,还需再多巩固,待明年朕再考察学业不迟。”

        郑贵妃则大加称赞:“皇长子果然是用功刻苦,这么长的篇章能够背诵实在是难得,皇上应当嘉奖才是。不过这常洵可一直想着向兄长学习呢,这刚刚来拉着我说也要背上几句。皇上,太后不如也听听,当做一乐。”

        万历惊异,便立刻让朱常洵也来背诵,朱常洵并未像朱常洛一样刻苦用功,而且年纪幼小,只能背诵五六句而已。万历大喜:“如此幼*童竟能当场速记,实在是天资聪颖,有过人之能!应当重赏。”

        李太后问向两个皇孙认为他俩谁应当获得赏赐?朱常洵答道:“父皇方才说要重赏我呢!但是我不知道赏什么?不如就赏我一条大鱼!”万历不解为什么要赏大鱼?郑贵妃答道:“前些时日总听臣妾将上天有好生之德,总有放生举动。他一娃娃听臣妾讲的放生大鱼生动有趣,便这几日一直想着要放生大鱼,可一时间哪有那么大鱼给他放生啊,正好今日有赏,不如就请皇上恩赏一条大鱼让朱常洵放生入水。”

        万历欣喜:“天家子孙当有此仁德,小小年纪便已懂得这些实在难得,上天也会为大明祈福,朕这就赏你一条大鱼!”郑贵妃及朱常洵当即跪拜谢恩。李太后问朱常洛是否也认为该赏朱常洵,朱常洛答道:“回皇祖母,孙儿以为如何赏赐并非孙儿们可以做主,也并非孙儿们可提,父皇无论赏谁都好,谁得赏也都是天恩所赐。”

        李太后又问王恭妃意见,王恭妃只答但凭万历做主,李太后笑道:“这事不需要皇上做主,要赏就两个一起赏,哀家的孙儿都如此优秀,哪能厚此薄彼啊,而且这长孙倒还懂得谦让,这书读的是不错,明日师傅们也该行赏。”万历帝立刻招来司礼监准备颁赐赏物。

        李太后又问朱常洛和朱常洵可知洛与洵的含义,朱常洵答有诚的含义,郑贵妃说道:“洵有情兮,洵美且异,这都是诗经中的章句,取义洵足,可见皇上真是一片苦心。”

        太后又看向朱常洛,朱常洛答取洛水之名,李太后说道:“河洛之地为华夏起源之处,洛水一支孕育苍生渐渐遍布四方,洛水之滨也有洛神护佑天下,洛字光耀无比,取洛字为名者必有大任担当。皇上你觉得是否有这层含义?”

        王恭妃担忧万历不悦,急忙抢先说道:“太后言重,皇长子只要能平安成长就好,别无它求。”万历帝说道:“母后所言正是,当时取名洛字正是有此含义,盼望洛儿能不负历代先祖。”

        李太后对此极为满意,郑贵妃却心生不悦,再看王恭妃神情渐渐不安,而万历帝虽面无表情,心中却也是五味杂陈。后李太后继续让朱常洛表现功课,朱常洛表现良好却仍难以改变万历皇帝对其的冷淡。

        而宫外,王锡爵之子王衡见其父竟已无比坚定辞官归隐,便立即作书希望能解开阁部矛盾。此时顾宪成正在府中招待左都御史孙丕扬,顾宪成看了王锡爵之子王衡给他写的信向孙丕扬说道:“王衡替父辩解,说内阁与吏部并非正邪对立,阁部隔阂源于相激和误会,还说天下事诚不可激,否则必会贻误国家。避重就轻,搪塞应对。”

        孙丕扬说道:“我任刑部尚书时也对李世达之冤而愤慨无力营救,自任左都御史以来也是时刻准备为诸公平反。此时首辅请辞,叔时若是想有所行动更需谨言慎行,那这首辅公子的手书准备如何回复?”

        顾宪成说道:“我已想好,门下其有天下心乎,窃以为昔之患,患在阁部异同。今之患,患在君相异同。阁部异同,天下按其是非而交责,君相异同,天下舍吾君而责吾相,此纷纷之议所由起也。”

        孙丕扬问道:“叔时认为皇上并不愿降罪,而是阁臣左右圣意,天下才纷纷指责王锡爵,我也虽有同感,但这也是猜疑。”顾宪成便对孙丕扬分析道:“邹元标乞归时,我曾上疏拟留,皇上已经批允。但后吏部侍郎蔡时鼎与我说,从王锡爵处听来,宫中传谕准邹元标辞呈。还有吏部尚书陈有年举荐江东之时,皇上已经御笔亲封为光禄寺少卿,但仅仅有几句言官的弹劾,便不得升迁。圣意不可能前后不一,放归邹元标及压制江东之必定是内阁从中作梗。不仅如此,满朝众多官员蒙冤惨遭罢黜放逐,不可胜数。细细想来,种种事件哪次没有内阁参与其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