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善设粥厂施救济,引商劝民行捐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回:善设粥厂施救济,引商劝民行捐 (2 / 3)
        河南巡抚张一元说道:“此前我已与赈灾使商定,若设粥厂于城郭则游手之人多,不利救助。设于乡村,城中灾民也难以抵达。聚在一起容易感染疫病,分散则道里适中。宜每城设厂十一,每乡设厂十九,较为妥当。”

        钟化民下令:“各州县立刻记录,老幼妇孺各设一座,日给两食。灾民每处坐地二尺五寸,日进两食,米八合,食于辰未二时,每食两盂。煮粥务必至熟,不得掺水,也不得有污秽,食粥者不得携粥他往,供粥者不得擅自减浅。”众官急忙记录。

        后钟化民与布政使议道:“每逢大灾定有部分灾民因不愿接受粥赈,便给予散银。各州县官,集里长立保约,极贫、次贫给予印信小票,极贫户发银五钱,次贫户发银三钱,正官下乡亲发,先公示日期以免灾民奔走守候。灾民领取银两后需官民共督,若有豪恶克扣掠夺,严惩不贷。同时需防冒领,每发银两监秤发放,每月固定分派,加印立册以备推官随时查验。你看如何?”布政使领命。

        有关宗室国戚及贫寒学子,钟化民思索再三便与张一元相商:“各省总有一些落魄的宗室子弟以及皇亲国戚,一受大灾与贫农无异,还有一类学子尚无功名,家境寒苦,此二类人也不可忽视。尤其受灾宗室子弟粗略算过本省约有一万四千六百余位,这些人一生别无所长,除受救济外,我想向皇上请旨,允许这些宗室子弟考取功名。”

        张一元对此并无异议,极力赞成:“支派日繁,钱粮难继,考取功名也算有用之身,空养宗室实在是国之负担。”钟化民说道:“最难的反而是那些贫寒学子,这些学子们饱读诗书,为守气节碍于情面宁死不领赈济,但却愿受皇恩恩赐,故必须大言皇恩浩荡,使他们感到得天独厚,天子眷顾,自会接受赈济得以活命。”张一元笑道:“赈灾使真是善观人心,如此河南大幸。”

        巡抚张一元令在各城中以公馆及寺庙作为粥厂所在,于乡间每座粥厂需设五大间,一间贮米四间济民,每厂需至少收养饥民二百。各州县正官亲自选择品行端正之人管理粥厂,地方有司核查米数,每日检查菜色,督管官员勤惰,据实赏罚。

        钟化民及巡抚、藩臬遍巡各地办公,询问疾苦,督查官吏,日行数百里,每至一处必先亲食粥厂查验,下属忙问道:“赈济使昼夜劳顿,巡视各地,怎能仅食粥充饥。”钟化民答道:“尽食粥厂有三利,一则有司不必寻我踪迹供膳,浪费公款。二则可激励有司及施粥者不敢怠慢违误。三则督官不避劳苦与民同食,可使民心聚拢,也可使振奋同僚,竭力赈救。”

        时郭家村有贫民刘一鹍受灾染病,嘱咐其妻说:“我已经没多少日子可活,你还有些气力,要是念着夫妻一场,就别待在这一起饿死,早早出去找活路!”说罢刘一鹍便使尽剩余力气强赶其妻。刘氏泪流满面:“你是一家的天,你现在染病我应该照顾你,死就应该死在一起,我不能走!。”

        刘一鹍怒骂:“你这个疯婆娘,你快走啊,离开这!”刘氏说:“荒山野岭,能往哪走?我只想在这里。”无论刘一鹍怎么骂刘氏也不肯离去,夫妻相拥绝望,恰在此时官府联合乡里四处搜寻落单灾民,二人终得赈济,夫妇得救。

        叶县光武庙日夜赈济灾民五千,老者深感皇恩,跪拜高喊:“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吾辈受皇恩活命,何以补报?今后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慷慨之情,当地灾民无不感怀于心。各地学子及皇亲诸宗背面稽首,焚香共祝圣寿。

        粥赈之中由于钟化民及张一元日以继夜的巡视督导,各地灾民普受所惠,渐有生气。藩臬有司及各地州县正官,无论廉腐,或诚心或畏罪皆在赈灾期间竭尽全力,受统筹安排,河南一省灾情因此开始抑制。

        但毕竟大灾期间谷物难免因稀缺而价高,原本各州县所设常平仓早已因吏治衰败而渐渐无用,钟化民令再重建各地常平仓及义仓平衡谷价,再遇灾荒,先发义仓,义仓不足再发常平,以此不必依赖向朝廷求赈。

        钟化民来河南时已请拨国库三十万金,并留漕粮十万担赈济。通告各地废止高价卖米禁令,以聚集商品米便于官府操纵。但后也渐渐不足,时至三月,给事中禄中立上疏《论罢太和山织造疏》抨击万历漠视灾荒,应停止太和山织造,省下经费救灾。万历不应,继续征收太和山香税及行织造以供皇帝私用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灾情相对稳定之后**现象又有发生,部分官员利用灾民不知钱粮减免开支用度,使诈受贿,欺上瞒下。钟化民便将应上缴官府的税收明细及减免钱粮明细全部公开,令世人皆知。严加督查,抑制贪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