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出生
我问过很多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事的,得的答案没有一个跟我一样。我跟别人不一样吗?娘说我是趴着出生的,老人说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正经。其实这不是我要问的,我想知道的是人出生时的第一感觉和记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的感觉、记忆、认知,分辩语言的能力是从降生那一刻产生的,你相信吗?那就让我从感觉说起吧。
我突然发现一片光明,一片纸糊的蓬顶、一铺土炕、一个横框的小窗、还有一个声音:“哟!还是个带把的!”和一张典形农妇的脸。我的思维、我的灵魂,像一个睡了很久的成人醒来,没有一丝新生命的感觉,就像一个成熟的人打开一扇窗,没有一点的惊奇,那么自然,这种感觉一直都在,不知道是麻木、还是存在了很久很久,总之跟新生,萌芽、一点关系都没有。娘说所有的小孩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为他们不愿来,来了得吃很多苦,受很多累和委屈。而我一声都没哭,只是看了一眼这个世界就悠然入睡了。同时我的记忆,认知却消失了。
当我再次醒来、再一次有了认知和灵智时,我已经能在一铺小炕上翻爬站挪了。这中间的一段时间丢失了,丢得彻彻底底,一丝一毫的印象都没有。就像一个劳累的人一觉睡到自然醒来。那么长的时间,少说也得几个月吧?跟一合眼、一睁眼,没什么两样。娘就说过一回,便再也没提过。
我越来越觉得这种现象在证明着什么,只是人们都习以为常,忽略了。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同时产生的吗?是先有的灵魂,还是先产生了肉体?灵魂是在出生的瞬间和肉体结合的吗?那它以前又在哪?它是怎么生成的呢?是自然的进化吗?还是真有超越认知的存在?举个例子,一台电脑你能看到世界,看到星空,找到你想了解的知识,你习惯了,适应了,便习以为常了。如果我说电脑是自然进化来的,不可能!这是你第一反应,因为电脑确实是人造的。然而比电脑复杂千万倍的人脑,说是自然进化来的,你又认为是千真万确的,这就是一种惯性思维。人生可以有很多问题不懂,但不可以成为习惯,习惯了便麻木了,便以为正常了!
我们人做为一种动物,不提智慧,不提灵魂,我们只说一下跟动物一样的东西吧。我们为了行走生出了双腿,也可以说进化出了双腿;为了摄取食物而生出了口和手,其它动物同样为了生存下去,进化出了各自的不同肢体。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你的生活中的。那人的灵智又是为了什么而出现的呢?而灵智,也就是说灵魂,它又为了自己的生存进化出了哪些“肢体”呢?也就是所谓的功能呢?
灵智与肉体完美结合,于是,山村里同一年降生了一群新的生命。老董家出生了大波,尹家添了大海,柳叔家有了金钢,宋伯家多了二轮,大刘家有了金枝!崔家生下了小娟,那一年的林场多了几十口子人。那一年,小村的茅草房外就没有断过红布。
那是一九六九年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可忴了那些做月子的女人。一二斤鸡蛋,三四斤小米,已是上好人家了。私下托人淘换来的鸡蛋贵到一元钱一枚。那时一个壮劳力在山场起早贪黑干一个月,才能拿回十八元到三十几元钱。那年生孩子的人家多,鸡成了人们眼红的财富了,十几家人,才有一家能有一二只的。
杨会计,商店王主任,放粮的王杯信,村里的孙大夫,这也是村里的权贵了。山场的汉子们,同样以那种农村人特有的心计比拼着高低贵贱,用这小小的满足来添充那久久得不到饱的饥肠。村妇们也把自己的本事用到了极致。全家的口粮是一个月领一次的供应粮,大人三十二斤,小孩十二斤到八斤不等。所谓的放粮,也是村民口中的出库。这也是一个月一次的全家乃至全林场所有大人、孩子们的大事。
每月的一号,林场的家属区早早的热闹了起来。毕婶扯着嗓子喊:“小顺,那个棒面袋子哪?”,邻居大个子赵叔昨天傍晚就张罗着出粮的钱,家中孩子多,粮总不够吃,钱除了邮回老家给爹娘的就不够生活的了。娘亲过日子仔细,加上三个女孩,一个男孩最小,月月总能有点余粮余钱的,这就成了赵叔家长年的挪钱去处了。赵叔那长长瘦廋的脸上,有上下嘴唇都包不住的几根长牙。一脸的贱笑,却掩不住那深深的无奈,口中传出一阵破鼓捣漏的声音:“王嫂挪我点钱吧,出粮的钱不够了,我开资就还你,啊,行不?”戳在娘面前久久不离去。娘每次都是走到箱子前,把手伸进箱角,掏腾一阵,又不拿出手,回头冲赵叔说,十块够不够?刚刚还一张苦瓜脸的赵叔一下变得笑容满面了,口里不停的说着够了够了、五块就够了。赵叔接过钱嘴里不停的说着,谢谢、谢谢王嫂了。转过身去,那长年弓着的背,似乎不那么弓了,软弱的步伐好像长了一点点力气。早晨赵婶领着六个孩子,大呼小叫着去出粮了,赵叔又弓着背走在去山场的路上。
出粮要拿着粮本先去场部排队开粮票,就是一张白纸条上面写着白面30斤、玉米面56斤、碴子42斤、大米5斤,还有一张豆油票是单开的,各家是按人口多少给的,都有定量的。开票的妇女们,毫无秩序的拥成一大堆,乱哄哄的像一群争食的鸡鸭。开票的王胖子一边不耐烦的吼着起开!起开!不要乱!不要挤!一边用一只肥胖的短手揩女人的油。性格柔弱的女人往往是默默地忍受了,泼辣的女人就高声骂到:死胖子、肥猪仔,占老娘便宜!往往这时胖子便一脸贱笑地接过女人的粮本,嘴里不停的说:先给你开,先给你开。女人依然不停嘴的骂着,胖子就会在原来的数上给女人多开几斤,女人付完钱便心满意足地出粮去了。
粮库门前更是挤满了老人、妇女、儿童。堆满了各种工具,推车、挑担、背夹子、背筐、和各种颜色的粮袋子。
沸腾了一整天的粮库终于消停了,少有的家家都早早的冒起了炊烟。河边、山坡也早早地不见了孩子们。吃饱了的小孩儿们早早的睡觉了。山村里多数人家传出了女人那挠心的叫床声,叫床的大合唱响彻了整个山村,大民的媳妇叫得又长又痒。
除了一月一次的出粮,人们注重的就是车站和商店了。村里的孩子、妇女、老人,隔天的中午吃完午饭,就注意地听着山村外那一声汽笛的长鸣。然后以小跑的形式从胡同汇入小巷,再进大道,奔向车站。一二百号人站在铁轨旁,对着一节节绿色的车箱行着注目礼,像一群过街的鸭子,长长的伸着脖子。赵家二媳妇,长了本事般的说着:老范头去山下大医院瞧病去了,不知回来没有,病得很厉害的;狗子又去相对象去了,不知这回能不能成……小火车就在叽叽喳喳的喧嚣声中缓缓的离开了。隔一天一次的火车就是人们精神世界里的一餐食粮,填充着人们内心的苍凉。
进腊月了,人们的口中早早的谈论起过**情。那个年代盼过年的不光是孩子,忙碌了一年的大人们也同样渴望着。进了腊月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商店了,那是唯一能有生活物品的地方。宝财娘认真地挑选着几捆格子布,心里掂量着要不要给小五添床棉被了。大喜子娘手头紧,扯不了,在布匹跟前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不舍离去。大喜子扯着娘的后衣襟左顾右看的,不知道娘为什么老是不舍那些格格布。附食区那边就不一样了,男人们伸着脖子、咽着口水,女人们眼神都盯着商店王主任拿刀的手下那块猪肉,盘算着自家能分到几两半斤不等的猪肉。
腊月初八了,提前好几天女人们就在撺掇着互换着几种豆子,好在腊八那天煮一锅腊八粥。不论日子过的怎样,总算是安生的,既然安生就不会忘了风俗,大人小孩总是要喝一碗腊八粥的。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了,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房前屋后传来孩子们的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祭祀祖,三十晚上,守一宿!小孩子嘴里含着大人分发的糖果,欢快地玩耍着。陈奶奶在灶火锅上摆了两盘甜食,嘴里碎碎念着:“二十三,灶王爷爷要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多带吉祥少带灾,马臀股上给俺带两个孙子来。”男人们要到年三十的中午才放年假下山的,六九年的一年虽不富裕,但总还是平安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