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诛和珅(1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诛和珅(10)
  不久,乾隆帝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委,下旨申斥和珅,说他颠倒是非。乾隆帝以“自阿桂至军,措置始有条理,一人足办贼,和珅在军,事不归一”为由,“命和珅速回京。”从而了结此事。和珅灰溜溜地走了,两人从此结下“梁子”,势同水火。

  四年之后,和珅终于等来了报复阿桂的机会。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京城发生了海升杀妻案,这本是一桩简单的刑事案件,却因海升家族与阿桂有亲属关系,而演化为吊诡的政治大案。

  案件起自家庭矛盾引发的家庭暴力。

  时年三十二岁的海升是礼部员外郎,兼任军机章京,也就礼部中一司的副司长兼内阁的机要秘书。海升娶妻乌雅氏,但二人感情不和,时常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这天海升与妻子又因为一些琐事发生口角,海升动手打了妻子。乌雅氏为此大骂不止,把海升骂急了,就往妻子的胸口猛踹几脚,把她打倒在地。海升还不罢手,又猛掐几下她的脖子以泄愤,没想到乌雅氏竟气绝身亡。

  人命关天,海升冷静下来以后非常害怕,但也无力回天。为了掩人耳目,海升伪造现场,谎称妻子是自缢身亡,并匆忙装裹入殓。乌雅氏的弟弟贵宁要看姐姐的遗容,海升百般阻拦。贵宁认为姐姐是无端自杀,应当报官详查,海升自然不肯。贵宁觉得姐姐的死疑点甚多,于是到主管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递状,要求官方派人验尸,查明死因。

  和珅当时担任步军统领,本来对此案不感兴趣,但得知被告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大喜过望,认为可以借此事打击阿桂。按照惯例,步军统领衙门给刑部发文,请他们派人验尸。阿桂的父亲阿克敦担任刑部尚书长达十年之久,阿桂本人也主管过刑部。阿桂家族在刑部威望极高,刑部许多官员都是阿桂父子当年培养提拔的亲信,所以看在阿桂的面子上,刑部的人对此案一定会敷衍了事,走走过场,做出有利于海升的判断,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和珅当然清楚这些猫腻,但是他并不干预,他就是想让这件事“发酵”,才能扩大打击面,将阿桂拉进火力打击范围。

  事件发展正如和珅所料,刑部派出的两名司官和一名仵作前去验尸。仵作是负责验尸的执行人员,相当于现今的法医。这名仵作也明白此间的利害关联,何况又收了海升家的贿赂,也就草草验了一下,虽然觉得死者颈部的伤痕可能不是致死原因,但依然认定是自缢而亡。两位司官更是都不愿事态扩大,令阿桂难堪,也就顺水推舟,按自缢上报了事。他们本意是保护阿桂,却不料最终却害了阿桂。

  这正是和珅希望得到的结果。和珅为贵宁撑腰,让他继续在刑部和步军统领衙门递状喊冤,在诉状中指责阿桂勾结刑部官员包庇亲戚。同时,和珅亲自向乾隆帝上奏此事,建议“将海升解职,交刑部传集应讯人证,审明确拟”。因为此案牵扯到了阿桂,且为原告和被告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当朝官员,乾隆帝也不得不重视此案,下旨让都察院与刑部再次会同验尸,拿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刑部不敢违拗,只好派出精明干练的侍郎和司官各两人,会同都察院左都御史纪昀带领另外两名御史,另调都察院的仵作代替刑部仵作,共同前往海升家再次验尸。

  没想到,这次参加复验的官员,同样想敷衍过关。阿桂父子在刑部“深耕”多年,刑部官员中“干将”多是受其提拔恩惠,与阿桂关系愈加亲密。而这次参加复验官员中职位最高、资历最高的纪昀,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纪晓岚,他的乡试座师就是阿桂之父阿克敦。纪晓岚在复检的过程中,以自己身体不好,年老眼花,又不懂刑名为由,坐在那里一声不吭。同来的两名御史见状自然也就装聋作哑。都察院的仵作本就是刑部仵作的下级,更是不敢推翻上级的论断。毫无悬念,复验的结果依然排除他杀,维持自缢而亡的结论。

  复验的结果公布以后,贵宁依然不信,坚称两次验尸不实,刑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因为碍于阿桂的情面而故意瞒报真实的死因。案件发展至此,连乾隆帝都惊动了,贵宁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咬牙坚持,否则恐怕要去和她姐姐作伴了。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