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嗣皇帝(11)
更让嘉庆帝伤心的是,本该按常例规格举行的隆重的皇后葬礼,也不得不改变规程,减少仪式,压缩时间,草草了事。
为什么皇后的“国丧”会办得如此草率呢?还不是因为太上皇嘛。太上皇年近九旬,上岁数的老人一般对死比较畏惧。儿媳妇年纪轻轻就死了,更是刺激太上皇敏感的神经。所以,嘉庆帝即使百般不愿,也必须将皇后的丧事从简,尽量降低此事对太上皇身心的影响。
要说这还真不是太上皇事儿多,这种事在太上皇的爷爷康熙帝就有过先例。
康熙帝晚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以胤禩为首的“八王党”得意忘形,蠢蠢欲动,想要在夺储之争中拔得头筹,但志大才疏,昏招连出,被精明的康熙帝识破。康熙帝连下谕旨申斥胤禩,并接连打击“八王党”。从此“八爷党”一蹶不振,胤禩也由此从太子的候选人名单中被彻底除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九月,心灰意冷的胤禩得了伤寒病,病情日见沉重,眼看小命不保。当时康熙帝热河返回畅春园,胤禩养病的地方正好靠近热河到畅春园的必经之路。康熙帝得知胤禩病危,就传旨给照料胤禩的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说如果胤禩的病不见起色,你们商量一下,是不是将他送回京城治疗。康熙帝的意思是怕自己在回去的路上,万一遇到胤禩死了,那就太晦气了。不如趁胤禩还有口气,把他送走,离康熙帝越远越好。所以派他们去明里探病,暗中是希望他们能把胤禩送走。
后来继位成为雍正帝的胤禛不明就里,还以为康熙帝是关心胤禩的病情呢,回奏说只要慢慢调养,胤禩就会没事了。康熙帝一听,连声责骂糊涂。胤禛这才如梦方醒,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父皇不是关心胤禩的病情,而是在意他死在哪里。胤禛赶紧召集皇子们开会,商议如何将胤禩活着送走。
好在胤禩的病渐渐好转,不久就痊愈了,没给康熙帝“添晦气”。
康熙帝曾给儿子们说过:“汝等皆系皇子王阿哥,富贵之人,当思各自保重身体,诸凡宜忌之处,必当忌之,凡秽恶之处,勿得身临,譬如出外,所经行之地,倘遇不祥不洁之即当遮掩躲避。”
康熙帝为了不“触霉头”可以不顾亲儿子的死活。如今,嗣皇帝年轻的皇后去世,高龄的太上皇心里很别扭,害怕晦气会传染给他。于是,太上皇决定让这件不吉利的事情尽快过去。
嗣皇后薨逝当天,太上皇就发了敕旨,说“所有应行典礼,原当照例举行。但皇帝侍奉朕躬,而臣民等亦皆礼统于尊。”所以,太上皇规定嘉庆帝停止工作辍朝五天,穿素服七天。所有王公大臣、及官员兵民人等,全都穿素服七天,也不必更换顶戴。全国各地各级衙门和办事机构照常工作。
嘉庆帝看了太上皇的敕旨,读懂了老皇帝的“小心思”。为了不刺激太上皇,惹出大麻烦,嘉庆帝也只好节哀顺变,一切从简了。嘉庆帝给内阁下旨,要求皇后的葬礼一切听从太上皇的安排,简单处理。他要“敬谨遵行”太上皇的规定,但辍朝期内,也不能耽误工作,各衙门章疏及引见等事,仍著照常呈递,照常进行。另外,嘉庆帝还细心地特意提醒,在圆明园太上皇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和太上皇见面奏事的大臣,不要穿素服,穿戴日常普通的服饰不挂朝珠就行了。这样才能“诸取吉祥”,努力在太上皇周围营造吉祥的氛围,以表达“副朕专隆尊养至意。”
根据当时的一份奏折中所载,在国丧的七天内,嘉庆帝进出改道,而不走乾清宫一路,以防把丧事的晦气带到太上皇日常经过的地方。去皇后灵堂时,嘉庆帝是从苍震门出入,不走花园门。为了“诸事唯取吉祥”,他一直走到永思殿,才换上素服,而回宫后,立即换回常服。随从太监们也只穿天清色的褂子,不显一点丧气。“且皇上且皇上总以孝为务,其能以义制情,并不过于伤感,御容一如平常。”
此事的涟漪导致嘉庆帝不愿立后,只是将嘉庆元年册封为贵妃的钮祜禄氏晋封皇贵妃,代皇后负责管理后宫,直到太上皇去世三年后的嘉庆六年才册立其为皇后。
处理完皇后的丧事,嘉庆帝又回到太上皇身边,继续他的“学习”生活。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