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太子(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当太子(11)
        他分析这是由于“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也就是,皇子在英明的父皇面前,如果不充分展现自己,很可能就被老皇帝认为是无才无能,直接被取消了继承人竞争资格;而过于表现自己的才能,直接威胁到老皇帝的地位,引起老皇帝的警觉,也会因为“野心勃勃”而被除名。每位皇子各有所长,老皇帝对他们的喜欢也程度不同,为了取得父皇的欢心,彼此之间一定会打得“头破血流”。

        那么,处于老皇帝英明神武,众皇子跃跃欲试的形势下,要想成功“问鼎”,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简单总结,就是在对待老皇帝和诸位皇子时,只有做到“孝顺、诚心、和善、忍让”,才能“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

        粗看着四个方针,感觉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认真思量,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内在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第一,“孝顺、诚心、和善、忍让”,是儒家中庸和忠恕思想的表现,占领了人们普遍意识中的道德制高点;第二,无论老皇帝还是诸皇子,任何人对这四项都很受用,不会引发反感和警觉;第三,操作简单,基本上无需考虑“度”,多多益善。你想,多多孝顺老皇帝,诚心诚意地帮老皇帝做事,这不会有上限吧,对兄弟和善忍让,也不会有上限吧。没有上限就意味着没有“度”的问题,多做这样的事,既不会做过头,也不会做不到位。

        精辟啊。

        永琰是不是看过戴铎的这封信,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他不仅看过,而且一定是读懂了其中的深意。

        永琰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忠厚。但仅仅老实忠厚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展现出自己其他方面的特长才行。老皇帝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工作,也就无法在这方面做出什么成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永琰正好可以在他擅长的领域中发光发热。永琰最擅长的是什么,学习啊。永琰开始在读书上发力,每天起早贪黑,刻苦攻读。我们知道,清朝的皇子教育从六岁开始,一般持续十二年左右毕业由皇帝安排工作。乾隆帝给永琰安排工作是接班,乾隆帝的“驾”不“崩”,他就无事可干,也就没法毕业。于是永琰从乾隆三十一年开蒙,一直在南书房呆到乾隆六十年“转正”登基,足足学习了三十年。

        这段漫长的岁月中,除了读书学习,永琰参与最多的活动就是代表乾隆帝出席各种祭奠仪式,祭祖宗,祭皇后,祭皇贵妃,祭太子,祭孔子,祭关帝,祭山神,祭河神、顺带祈雨,或者去先农坛“随耕布种”。

        但永琰还是抓住有限的机会来讨老皇帝的欢心,他严肃、认真地出席各种活动,体面、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而乾隆四**的随驾东北祭祖,也许是永琰在此期间最重要的一次表现机会。

        乾隆帝喜欢到全国各处巡查,也喜欢让皇子皇孙随驾。这样一来可排解路上的寂寞,加强与皇子皇孙的沟通,顺便培养培养彼此的感情;二来又可让自小在京城养尊处优的皇子皇孙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接接“地气”,实地了解民间的疾苦;顺便还锻炼了身体,实操了骑射。

        乾隆帝南巡或者东巡时,皇子皇孙们都踊跃报名陪王伴驾,谁都知道去南巡或东巡是趟美差,好吃好喝,还可欣赏美人美景。如果是要去东北祭祖也就不一样了,别看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基础建设依旧很差,人烟稀少,荒凉贫穷,陪皇帝走着一趟,简直就是受罪。除非乾隆帝指定人选,皇子皇孙们一般都不会自讨苦吃。

        乾隆四**,乾隆帝去东北祭祖,永琰随驾。他的表现与众不同,给乾隆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艰难跋涉,吃住的条件很差,永琰没有一声抱怨,反而时时表现出虔诚恭敬的态度。当乾隆帝跪在昭陵皇太极的墓前,宣读祭文时,情到深处,老皇帝泪如泉涌。一旁的永琰也是热泪流淌,失声痛哭。抵达盛京后,永琰写了一首《恭和御制启跸盛京之原韵》的诗,其中有“尝祭思开创,时巡念守成。”之句,表达了他不忘先祖创业的艰难,一定要守住祖宗的江山社稷的信念。在他的《恭和御制抚顺城原韵》一诗中又有“永怀肇造艰,克勤戒弛惰。”之语,永琰再次表达了要学习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勤奋向上,不放纵,不懒惰,确保大清江山永固的决心。

        永琰的诗是否高明没关系,但意思表达清楚了。乾隆帝读后非常高兴,连声夸赞永琰不忘祖宗,志存高远。同时老皇帝心里一定暗自庆幸,自己选对了人。

        我们可以相信永琰的种种表现是出自本性真心,因为在“英明神武”的乾隆帝面前任何的表演都是“作死”,而再好的演员也无法保证在漫长的二十二年中而不露馅。

        该表现的都表现了,而且很到位。只是,老皇帝乾隆爷虽然七老八十了,但身体硬朗,没病没灾。所以,这场皇太子的“猜猜乐”游戏还得玩下去。可出人意料的是,到了乾隆六十年,老皇帝却主动要退位了。乾隆帝这是唱的哪出戏?为什么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