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5、报复 (1 / 6)
士鞅,士匄之子,时任晋国中军佐(次卿),是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除此之外,也是春秋后期最大的阴谋家。
阴谋家是三观非常不正确的以政治工作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士鞅也一样,从以前的工作经历来看,他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眦睚必报、贪得无厌。
魏氏的魏舒任正卿后,铲除了晋国的祁氏和羊舌氏,但士鞅一点儿好处没捞到,于是对魏舒不满。
就在魏舒执政的第二年,士鞅决定发挥整人特长,钳制魏舒,于是他拉拢荀寅、控制赵鞅,导演一出千古闻名的“铸刑鼎”大戏。
按照现在的法治观念,“铸刑鼎”是一种法制进步的体现,但在当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铸刑鼎”是对周礼的一次巨大挑战、颠覆甚至是践踏。
如果你认为士鞅“铸刑鼎”是为了时代进步,为了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秩序,那么你的看法在当时来说就是错误的,因为士鞅“铸刑鼎”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对付魏舒。
“铸刑鼎”四年后(公元前509年),魏舒猝死于宁地(今河南获嘉县西),轮流坐庄的士鞅终于登上执政宝座,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报复前任执政官魏舒,报复其对范氏家族牟取暴利的所设置的种种障碍。
于是,士鞅按照“刑鼎”上所注的法律为魏舒定罪,但这个罪名不太好找,因为魏舒忠君爱国,平时人缘也挺好,基本没犯事,还自创魏舒方阵,在当时声望很高。
对于士鞅来说这都不是事,人都死了,定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可,反正也不会从棺材里跳出来争辩——为周王室筑城墙过程中,魏舒曾经擅离职守。
知法犯法!
铁面无私的士鞅下令撤除安装魏舒尸体的柏木外棺,以大夫之礼下葬——晋国最后一位忠于国家的正卿受到如此不公的审判,大家敢怒不敢言。
又三年后(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受楚令尹囊瓦之辱,求救于晋国,士鞅趁机发起十八路诸侯会盟昭陵,声言为蔡国伸张正义,合军伐楚。
此时,士鞅指使荀寅趁机向蔡昭侯敲诈贿赂,令蔡昭侯失望透顶,伐楚之举就此作罢,昭陵之会不了了之。
天下诸侯目睹晋国的整体性贪腐无能,大失所望,萌生投靠正汲汲谋取中原霸权的齐景公的想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