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9、吴国 (1 / 5)
相比申公巫臣的携家叛逃,子重的工作重心还是偏向中原,只有逐鹿中原才是楚人一直以来共有的楚国梦,再说大臣叛逃对于楚国来说也不是第一次,曾经在诛杀若敖氏的时候就有斗越椒之子苗贲皇叛逃晋国的历史,听说还做了大官。
不过申公巫臣和其他叛逃的大臣不一样,按照史书的说法,他是个能臣。
时间又回到公元前一千两百多年前。
话说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和殷商贵族任氏通婚,生下了自带贵族光环的姬昌。
史书说姬昌聪明早慧,生下来的时候满屋红光,一看就有帝王之相,于是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以便加强同殷商王朝的联系,用以抵御西北戎狄。
按照当时的周祖,周太王应传位于长子泰伯,所以周太王整日郁郁寡欢,不知怎么办才好。
泰伯也是明事理的人,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准备逃跑,如果不跑迟早会被杀死,于是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带领三百族人一起逃到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史称“泰伯奔吴”。
那时候的江南觉不是现在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风光旖旎,也不是“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的温柔缱绻,更不是“鱼戏莲叶东西南北中”的生机勃勃,而是一片荒凉的落后的光景。
按照《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说法,当时的江南很落后,属于荆蛮,其习俗与中原民族的束发右衽(rèn)以及戎狄的披发左衽均不同,与同属南蛮楚国的长髻之俗也相对,为“断发文身”之俗。
这里简单的介绍下什么叫做右衽。
右衽,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古时候的衣服前襟左右相交,一边在上,一边在下,右衽就是穿衣人右边衣片在下,左在上,衣片向右掩的意思。
然后用绳子一系,好了,这很汉服。
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也不用另起一行花篇幅解释“右衽”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右衽”也有更深层面的意思,甚至其代表的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
孔子曾经在《论语·宪问》中表扬过管仲,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抵御外族入侵,那么我现在就会是“披发左衽”,变成蛮夷之人了。
魏何晏担心后人不懂“左衽”的意思,在《论语注疏》对其进行了注解:“衣衿向左,谓之左衽。夷狄之人,被发左衽。”唐颜师古也注:“右衽,从中国化也。”清刘宝楠也正义道:“中夏礼服皆右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