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9、城濮之战 (1 / 6)
在双方领导的点头授意下,战鼓轰轰。
晋文公登高远观(“登有莘之虚以观师”),心中忐忑不安,看着比自己多一半以上兵力的楚军,感觉胜算不大,做好了随时撤退的准备。
成得臣很自信,马鞭一扬,遥指晋军,哈哈一笑:“今日必无晋矣!”
战斗开始了。
在上一章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阵法,在本章,我们结合上一章所讲的内容,来大致了解阵法在本次大战中的实际运用。
从士兵角度来看,是无法体会到整个阵型布置的,他们唯一且最大限度能够看到的,就是两边都是将三军排成横列,并无特别之处。这就和你站队做广播体操一样,只能看见前后左右的人,而看不到全校所有班级在操场上的方阵分布。
但是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却又感受到另一番光景。
从人数多寡可以简单判断,楚军方面,楚左军(申、息二军)方阵数量最多,所以实力最强,楚中军(若敖六卒)实力稍次,最弱的就是楚下军(陈、蔡联军)。
晋军方面,恰好与楚军布置相反,与楚左军相对峙的晋上军实力最弱,晋中军实力稍强,晋下军实力最强。
可以看到,双方阵型不约而同的都采用了楔形阵,这个阵型的特点是从最左(右)军到最右(左)军实力依次减弱,属于冲锋阵型。
这个阵型的奥义为:首先用自己实力较弱的右翼,吸引敌方左翼来战,在己方中军少量兵力的配合下,黏住敌方左翼,使敌左翼在一定时间内动弹不得。
然后用己方实力最强的左军迅速出击,斜切敌方右翼,直接扯断敌中军右防兵线,让敌方右翼迅速瓦解。这样一来,己方的左、中、右三军兵线变成一条斜线。这条斜线的意义在于,敌方阵型已被攻破,中军孤立无援。
最后,己方中军发动对敌中军冲击,己方左翼则在敌方中军的腹部和后部迂回包夹,发动攻势,如果不出意外,敌中军溃。回过头来,再一起收拾敌方最强的左翼,这个时候绝对不会出现意外,于是,敌溃。
这次城濮会战,晋、楚双方都是用了相同的阵法,也是当时最先进的阵法之一,谁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关键还是要看双方主帅是否做到如岳飞所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