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8、阵法 (1 / 7)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遂下令部队撤退。看见晋军撤退,成得臣便命令大军在后面追。
这一撤一追,晋军将士多有怨言:晋候以君主的身份退避成得臣这个臣子,感觉“辱也”,认为况且楚军已疲惫了,上去干一架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后退呢?
这个时候,狐偃出来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他讲道:“出师有名则理直气壮,出师无名则毫无斗志(“师直为壮,曲为老”),如果没有楚国当年的恩惠,我们也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我们要实现当初‘后退三舍’的诺言,以报楚国的恩惠。如果言而无信自食其言,那便是我方理屈而楚方理直,楚军更加士气饱满,不可抵挡。现在我们撤退,表明我们无意与楚军一战,也希望楚军能够撤退。如果楚军不撤退,而我们君主退避,他作为一个臣下来进犯,理屈在他们一方。”
一般来说,狐偃之所以姓名里面有一个“狐”字,也说明他像狐狸一样老谋深算、城府极深。当初晋文公即将登上大位时,狐偃为了能够获得丰厚的政治回报,借故要离开晋文公去山上隐居,吓得晋文公忙把璧玉扔到黄河中,向河神发誓(“河伯视之”)要好好待他,才将狐偃挽留下来。当时介子推也在旁边,笑话狐偃居功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无耻了(“固足羞也”),表示自己“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
一同流浪十九年的介子推都对狐偃为人表示不屑,也就是说,狐偃说的话,要反着听。
晋文公之所以退避三舍,是因为他和宋、秦和齐三国约好了,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汇合,便于集中兵力,同时解决后勤跟不上的问题。
晋军唯一的任务就是诱敌深入,让楚军陷入纵深过长的尴尬境界,然后以逸待劳,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将楚军一锅端。
事实证明晋文公这一招非常高明,直接导致楚军粮草供应不上。晋军打败楚军后,坐在楚军营吃喝玩乐,只吃了三天就将军粮吃完,如果换成人数更多的楚军来说,只怕两天都支撑不来。
如果你认为晋文公“后退三舍”真的是为了报答楚成王,那么说明你和成得臣一样——中计了。
对于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谋划而后动。成得臣冷笑一声,不同意,坚持孤军深入。
成得臣的优点是锐意进取,雷厉风行,干事不拖拉,没有慵懒散慢等不足。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贪功冒进,刚愎自用。
很明显,成得臣对于狐偃的话是正着听的,他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顺便削弱宋、秦、齐三国兵力的大好时机,因为他的楚联军兵力很多,便挥兵追至城濮,背靠险要位置安营扎寨。
公元前632年4月,齐、秦、宋三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盟军兵力达到千乘,约10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