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晚唐卷 第四章 王式的光环 (2 / 3)
好友夏侯孜,公元826年进士,公元860年唐懿宗时期(即王式剿匪裘甫时期)当了大半年宰相。
个人工作经历:约公元826年以门荫补为太子正字(校刊文字),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过年度先进(贤良方正科),不久升官任殿中侍御史。
文宗初年(公元827年),王式通过郑注与宦官王守澄结交,遭到御史中丞归融的弹劾被外放为江陵(今湖北江陵)少尹(副市长)。
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王式调任晋州(今临汾市)刺史(省长)。时逢当地发生天灾,没有收成。饥民纷纷外出逃难,相邻州县都拒而不纳,惟有晋州给以赈恤,救活数千人。在年终的地方官吏考核中,晋州被评为“善最”(善指德操,最指才能称职)。
大中十二年(858),王式调任安南(治所在今越南河内)都护,罢岁赋外的搜括,修治壕栅,镇压暴动有功。
大家看到王式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是否感觉亮花了眼?父辈、兄辈、友辈都是牛人。
从以上个人档案我再补充讲解下,王式出生太原王氏,那是了不得的家族。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列为五姓七族高门之一,皇帝都要巴结的。王恕是太原王氏旁支,依靠本家的有限支助和自己努力,得了个扬州仓库**的八品小官。王恕刚落户到扬州时是比较贫困的,基本只能维持温饱。就是这样的条件,王恕养的三个儿子却都争气。可以说王式家族仕途起步在祖父王恕,但发扬光大在伯父王播和父亲王起。
扬州王氏良好家风到了王式这一辈也得到延续。王式从小养成朴素、节俭、勤奋的好习惯(所以说小时候的习惯很重要)。
王式和同年的唐宣宗李忱能成为朋友。是因为小时一起读过书,是同学,关系有四大铁:所谓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这关系属于四大铁之一。这在古代很普遍,官员送子弟陪皇子一起读书,从小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如今也是一样,当官的、有钱的子弟都固定到某某学校,最后成为同学。什么叫赢在起跑线?这就是了。
以前做官最大的荣耀是什么?封妻荫子!这点王起做到了,王式受益了。
王式想从政,都不用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托个门路,就以门荫关系进了中央做了太子正字(比父亲王起的校书郎地位稍低,职能差不多),负责朝廷各种发布文件的校刊工作。这个起步很不错了,自己也比较争气,岗位工作表现不错。年底还评了个先进(贤良方正科,伯父王播也得过该荣誉)。不久就提他做了中央纪委一员(殿中侍御史)专门查些官员上朝开会、出行、穿着、坐姿等违章违纪的“两违”小问题(不查违法),工作表现都获得了上司和同事的肯定。但是后来年轻人有点自己的进步要求,急功近利,认识了诡谲狡险的郑注,想让他搭桥站站权监王守澄的队。
郑注本来姓鱼,冒充郑这个大姓,被戏称为\"鱼郑\",年轻时是个江湖行医的,俗称“赤脚医生”。从江湖郎中到朝廷大臣,靠的就是坑蒙拐骗和贵人王守澄。
王守澄呢,是个曾三度参与皇帝的废立的太监,从元和末(公元820年)到大和末年(公元835年)在朝中掌权达十五年之久,皇帝都要看他脸色的。说是个好人,没人会信。郑注就是他在朝廷的代言人,这个是官都知道。
虽然太监权力很大,但总也有不畏强权的。明面上官员结交太监也是受鄙视的,王式这招犯了职场大忌,被上司御史中丞归融抓到行贿的把柄就给举报了。好在家里有人,皇帝也念他年少,没有追究什么。但中央不能待下去,就外放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担任少尹(副市长)。
年轻人,行差踏错是一定会的。本来仕途坦荡、前途无量的王式因这场意外被贬为个小小副市长,且一呆就是二十年。但他没有消沉,混日子等死,而是知耻后勇,在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积累经验,等待机会。最后竟等来了发小李忱为帝,这可能是他也万万没想到的。
他也没想到这次外放是因祸得福,和王守澄从此划清了界限,断绝了往来。因为几年后,郑注和王守澄都因为宫廷政变死于非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