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胎是个技术活 (3 / 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投胎是个技术活 (3 / 9)
        1980年代,一个**早已干涸的农村妇女为了养活这个孩子,每天用铲子铲锅里的小米嘎吱儿(就是锅巴),去碾道用碾子碾了粉儿给她沏来喝。没想到这小丫头还长得很胖壮。因为那时候的米不是转基因的,那时候的锅也都是纯铁的。

        然而毕竟是人家孩子,主家改了想法不给了,来人把小丫头接走了,孩子走后,我奶嚎啕大哭,眼泪婆娑了好几天。

        我爸在性格上随我奶。他脾气不好但极其讲理,个子不高但肩膀很宽手脚很大,物理战斗力爆表。所以在那一片儿没有人敢惹姆们家,起码没人敢惹我爸,更不会有人敢惹我奶,在华北偏北的农村,家里人口少就得横,不横真得让人熊死。

        我爸爸十七八的时候跟村里的“法海大爷(他这外号来自《新白娘娘子传奇》,因为脸型酷似法海,就在我开笔这本书的前几天,老头没了。)”——学杀猪和支客(读且)。这两样都是乡村基础人情的大活儿。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乡村,无论南北东西,除了回教教众,几乎家家建有猪圈。人们从牲口市场或者养了老母猪的人家,买回小猪尕尕(这是我们这儿为猪崽子设置的可爱称谓),小心经育,当然这种经育不排除撬猪侯的那一刀。

        桌上的剩菜剩饭、地里的秸秆糠面、野菜萝卜缨这些可以免费得来的东西就给猪吃,从当年春天到年根儿,喂的好的能长到一二百斤,如果喂个三两年能有个三四百斤。

        待到数九寒天大腊月,红进白出,除了猪屎,它的一切血肉都会成为村民过年时候一道道或炖或炒的盘中餐。

        南方的人会把猪肉或熏或渍以保证大半年或更久的食用期。在华北偏北的地方,则不用这样,杀完了直接放院子的大缸里,冻的比冰箱还瓷实。从我记事起我爸每年腊月都要杀个十几头,寒假一放我们一群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看杀猪,看猪的绝望和猪血汩汩时的鲜红色。

        杀戮的确让看客兴奋。

        在华北偏北的的地方很少有人把客读ke,一般都读qie,因为华北偏北的人大多不是本地土生土长,跟我家先祖一样,祖上都是从各类地方迁移过来的。

        所以华北偏北的方言是各种语言的语音杂烩在一起的,甚至还为当代普通话提供了标准语音的范样儿,在这你能听懂我们说的每一句话。

        支客往往会出现在红事和白事中,就是一些地方譬如唐山和辽宁农村常说的大拿。安排吃喝和事情的程序,及一些其他的人情事故等等。说白了,就是一个免费的临时管家,如果东家是户怂人,几乎可以给怂户当家了。

        这两件事都是乡村中的大份人情,加上我爸那性格,所以他在村民心里树立的感觉有时候比村长还靠谱。在村级别官长忙着捞钱不咋管事的那些年,我爸爸合着就是个村长。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我奶奶突然觉得我爸该找个媳妇了,就通过媒人找到了我姥姥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