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回 刘佳儿定婚姻亲上加亲 谒长辈忆往事心系祖田 (3 / 4)
在跟着李昭福找亲戚的路上,李舜成回想着刚才刘金殷的话,他想找到这话的逻辑起点,想通这话的道理,他没能做到。
李昭福有两个叔叔在广桥,二叔和满叔。李昭福按照刘金殷的话,问了人,找到了具体方位。见一个瘦小老人坐在店铺门口,觉得有几分熟悉,就上前打问,果然是李昭福的二叔。李昭福自报家门,又把李舜成、李禹成叫过去叫“叔爹爹”。老人很意外,有些窘迫,不知道怎么搞才好。这时,屋里走出来一个中年妇女,向老人问清李昭福是自家什么人后,连忙称李昭福为“哥哥”,把李昭福拉进了里屋。
李舜成领着李禹成、刘佳儿,给称为“安婶婶”的中年妇女行了礼,然后从提包中拿出两包苏式点心,说道:“也没什么孝敬的,前不久从外面带回来几样点心,不成敬意。”安婶婶接过点心,放到柜子里边,说道:“这日本人真是狠毒,在的时候遭了罪不说,到现在都回不了阳、救不了逆,过年都没有什么东西吃。好在我娘家种了几棵葵花树。”说着从一个大青花瓷坛中抓出几把葵花籽来,用碗装着放在李昭福旁边的桌子上。又把煤炉的门打开,放上水壶烧水。
李昭福一边跟二叔说话,一边把刘佳儿的脚从棉鞋里抽出来,放在手上搓着,又把包脚布展开,让李禹成拿着,靠拢炉子烤干、烤热。
二叔不紧不慢地说道:“你爷过去几年了?”“快二十年了。”“你娘呢?现在在哪里?”“也过了,今年六月的事。”“没给我们来个信?”“日本人还冇走。”“哦!”二叔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我就知道他们待不得好久。也算是遇上了,也就这么回事,不算什么。”李昭福说道:“我们那里死了好多人。”“不要紧,不要好久就会和以前一样的,不要好久。”
这时从阁楼下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大姑娘,是安婶婶的女儿,李舜成的族妹。李舜成拿出一个小圆镜来给她,她拿着走出里屋,走到门口左右照自己,照着照着笑了起来。
小镜子是李舜成在上海逛街时,随手买的,是那种抓在掌心照的小圆镜。他一买买了两打,龙潭留了一打,带过来一打。没想到这还成了稀罕物件了。
她回到里屋问李舜成:“这是给我的吗?”李舜成点了点头。她继续问道:“你怎么知道这家里有我?你又怎么知道我长得这么漂亮呢?”李舜成笑而不答,安婶婶打了她一下,要她去洗杯子。
得知刘佳儿是刘四二的孙女,安婶婶忙问刘爹、刘娭毑的身体怎么样,安婶婶说道:“你二叔一直惦记着杜李的家,生怕田土、池塘、房舍被别人占了去,打发玲姑娘的爷去了好几次,我也去过一次。现在,你们回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李舜成有意投资药材生意,看见这么长的时间连过来问一问的人都没有,问道:“二爹爹!你家的生意好做吗?没看见有人来问。”安婶婶答道:“我们也就是小本生意,只能养家糊口。过年了,远处的老板都回去了,现在来的都是附近的老板,也没几个了。”“你们的货源从哪里来?”“都从南头进货。他们从云南贵州运来药材,我们从他们手上买来,放在各自店面零售。遇到大老板,也不怕,两边问一问,把价钱谈好,一手进、一手出,生意就做完了。”“那不很有赚头。”“赚头是有点,就是难得遇到。一年遇上一两笔大的买卖也就不错的了。”“都是这样?”“这一条街都是这样。主要看门面大小,门面大些、客气些,进去问的人自然就多些。我们这种门面的,就看谁愿意多花时间了,谁家开店的时间长。无论门面大小,里面的道道都是一样。当然,有好门面的人家,在南街走动得多些,和南街人的关系也要好些,生意也做得开一些。”“安婶婶!我们家也可以换一换门面。”“不想了。要是你安叔叔在,说不定是可以换一间大一些的门面。现在,能养家糊口就够了。生意做大了还累得很。”
水壶里的水开了。玲姑娘在杯子里放了一些红糖,倒上开水,用筷子搅一搅让红糖溶化了,然后端给了客人。
喝完红糖水,李昭福说要去满叔那里。二叔说道:“那就去那里吧,他那里宽敞。”安婶婶说道:“金子和辉子也该回来了吧!我们这一去,一定热闹。难得一聚,你们先去,我和玲姑娘,收拾了铺面就过来。”二叔说道:“你们还是别去了,过年再过去。这年头,谁家都不宽裕。”“哦,也好。你们去!”安婶婶应承道。
李昭福的满叔住的就是南街,是一个有庭院的房子。多年不见的亲戚们见面少不了问这问那。满婶在火盆里加了好些木炭,一会儿火起来,房间里暖和了许多。接着女人们去厨房弄甜酒糍粑,男人们继续说话。
李昭金和李昭辉是昨天刚从广西回来的,进了很多两面针和罗汉果。他们认为进价便宜,一出手肯定有赚头,可实际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