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鼓楼东街 (10 / 3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 鼓楼东街 (10 / 31)
        “因为喜欢就开了,理由虽然简单,但听从内心的想法。嗯。”晓彤点头说。

        “自己内心是什么样的?很难知道,所以才有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万哥说。

        “是吗?”晓彤问。

        “我是俗人,不懂这些。”那女士谦虚地说。

        “俗人是不会想到开‘老酒博物馆’的。”万哥称赞道。

        正房墙壁上的一个个玻璃框里展览着花花绿绿的好多酒标。

        一面大的挂框里有配上精美图画的“酿酒说”:中国古代的饮料酒主要是黄酒和白酒,葡萄酒次之。大米(糯米或粳米)或黄米原料,经蒸煮,摊凉后,加入曲子,浸米水,或加入酵母搅拌后,在缸内糖化与发酵,发酵完成后进行压榨,压榨出的液体即为黄酒。黄酒以绍兴酒最为有名,有状元红、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女儿红等品种。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的关于制曲、酿酒的论述,是当时制曲、酿酒技术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记载了12种不同的酒曲和20多种酒的制法,提出曲和“五色衣”的概念,并认识到二者的相关性。“五色衣”是指酒曲中霉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混合物呈现黑、白、黄、绿等色。南宋朱翼著的《北山酒经》是一部制曲酿酒的专著,记述了当时酿酒工艺的发展和改进。红曲的发现和应用是宋代制曲酿酒的一个重大发展。红曲的菌种是红曲酶,它是一种耐高温,糖化能力强,又有酒精发酵力的霉菌。到明代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有红曲的制法和应用的记载。红曲用于酿酒以后,酒类品种大大增加了,福建、浙江、台湾等地酿造的红曲黄酒,用红曲霉和黑曲霉共同制造的乌衣线曲和黄衣线曲酿造的酒,风味各异。

        当时酒类品种仅《本草纲目》记载就有70多种。

        中国古代的酿酒工艺已具有很高水平。《北山酒经》中说:“造酒最在浆,浆不酸,不可酿酒。”说明酿酒是先治好酸浆,用于保护酵母菌和调节发酵的作用。这与现代酿酒工艺学中的发酵液的酸度是影响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重要因素及酿酒发酵必须控制酸度的理论是吻合的。绍兴酒酿造中应用的“三浆四水”、“冬浆冬水”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九酿酒法”中用多次投料控制和调节酸度的方法,这说明现代酒精生产中采用的乳酸菌生酸和调节酸度与抑制杂菌生长的方法,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宋代以后,中国劳动人民又发明了加热杀菌法,这是中国酿酒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以后葡萄酒、果酒等酒品的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趁热灌封坛口。”这种用加热杀菌保存酒度的原理和方法与酿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杀菌法基本相同。

        正面放一大大的酒瓮,窗前有酿酒场景的塑像。

        回到大街上,大家兴致高涨。

        “酒能助兴,多少伟大的诗人、词人酒后作诗,流芳千古。”小胡说。

        “那您就吟诗一首。”飞燕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张口就来,怎么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