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唐刀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唐刀 (1 / 2)
        回到清河城之后,司马遐看着国都已经筑好的外城,内城还有宫城,大为满意,来到内城的军器监,司马遐决定让它发挥一下作用。

        军器监,司马遐决定,今天先造个唐刀玩玩儿,唐刀和苗刀,孰优孰劣,司马遐也说不清,只能说是各有千秋,一个擅长破甲,一个擅长劈砍。

        唐刀的锻造大概其分为六个过程:局部淬火、折叠钢、覆土烧刃、复核岗工艺包钢、复合杠杆。当时有两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局部淬火和百炼钢,司马遐应该为此感到庆幸的是,魏晋时期正好就是百炼钢的鼎盛时期,锻造唐刀应该事半功倍,不像是后世,锻造唐刀的技艺早已失传,以至于市面上流传着的那些唐刀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或者直接就是照搬日本武士刀。

        局部淬火,基本方法是在刀淬火是只淬刀刃。达到刃硬背韧的效果,但是比起日本刀先进的覆土烧刃技术,还是有所不足。

        折叠钢,打制兵器时折叠锻打的一种传统制法,钢块需要人手手工打打烧烧,烧烧打打多至上百次。由于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分更加均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唐刀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础之上,终于横空出世了。它继承了中国刀的优良传统,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之后,再加上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形成了新式的中国战刀。

        覆土烧刃,一种局部淬火的技术。基本方法是以调配的泥土覆盖刀身不同所需硬度的位置,然后将刀尖加热至特定温度。当红热的刀身进入水中之后,温度保护较弱的部位迅速冷却,而有温度保护较强部位的温度变化不会非常明显,导致硬度个部分不同。这样可以精确控制刀条不同部位淬火时的不同冷却速度,冷却速度与硬度成正比,与韧度成反比。也造成刀身弯曲,日本叫做“返”,弯曲的程度和弯曲应力点完全取决于刀匠的经验,经验不足者会导致刀身裂缝、扭曲甚至断裂。而中国是不使用覆土烧刃的,至少没有实物证实曾经使用过。

        从现有实物来看,汉代即出现折叠锻打和局部淬火,局部淬火产生的弯曲推测会低温加热后调直。

        复合钢工艺包钢,在对于钢材有深刻研究与认识之后所发明出来的制刀技术,主要方法是在V字形坚硬的高碳钢中假如较软的低碳钢。

        复合钢工艺夹钢,在两层低碳钢的中间加上一块高碳钢。这两种技术都体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一制作上等刀剑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钢刀拥有了极佳的韧性。

        “呼噜,呼噜。”坐在冰盆的旁边,司马遐早已经进入了梦乡,侍立在一旁的军器监看着呼噜打得正响的司马遐,双手捧着一把刀,却也不敢叫醒这位主儿,谁知道他有没有起床气啊,万一又是一个“吾好梦中杀人”的主儿,真抄起刀把你给捅死了,你找谁说理去?事后顶多给点抚恤金,算是工伤致死。算了,内心挣扎了片刻,军器监还是决定把司马遐给叫醒。

        “大王?大王?”军器监在距离司马遐有一丈左右的位置站定,轻声呼唤道。“嗯?怎么了?”司马遐自从穿越了过来以后,睡觉就一直很轻,只要有一点儿声音就会惊醒,至于刚才的打铁声,不用在意,太累了而已。军器监很是识趣的没有提起刚才司马遐的呼噜震天响,只说:“启禀大王,您说的刀已经制造完成了。”说罢,将手中的刀双手呈了过来。

        司马遐睁着带着浓重的黑眼圈的眼皮子,接过刀,拿在手里仔细观详了片刻,满意的点了一点头,本来他已经做好在军器监过夜的准备,没有想到,这一堆人形珍宝这么给力,一晚上就做出来啦,效率挺高啊,如果要量产的话,倒也没有什么问题。司马遐伸手道:“来人啊,将武帝赐给孤的司马刀和呈过来。”

        司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司马遐同时把两把刀一并拿在手中,仔细比对,唐刀果真是比司马刀好的。不过,现在是晋朝,自然就不能称呼其为唐刀了。“此刀就命名为晋刀吧。”司马遐一锤定音道。

        手中的这一把唐刀,刃长七十六厘米,柄长二十五厘米,刀身宽三点二厘米,刀身厚零点七厘米,全重二点零千克,刀重一点零千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