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偈子 (2 / 3)
“赵科长讲得不错,如果用老人家的话讲,内因就是我们所讲的因,外因就是缘,内因与外因作用就会形成一定的结果。你看,因果律迷信吗?因果律是自然界本有的规律啊,或者把它叫做公理。”
“但是,宗教的因果律,要比哲学中的因果律,外延上要大得多。哲学中的因果,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而宗教的因果律,则涉及到我们的心,或者说思维,并认为,这个领域因果律同样适用。”
老法师讲到这里,忽然话题一转:“赵科长上过大学吗?”
“是的,晋阳理工大毕业的。”
“那么,理科的理论中,因果与哪一个基础理论最接近呢?”
“是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赵向宇有些心虚。
老法师含笑点头:“是的。”
他接着解释:“我们打墙一拳头,同时,拳头也一定会受到墙的反作用力。这也是因果。这是物理界的因果,它的关系是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但是,佛教所讲的因果,是心所造的因,其中多了‘心’的作用。由于心的作用,因与果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举个例,你骂了我,是不是我骂回去你这么简单?不一定的。因为各个人的心是不同的。有的人,你骂了他,他比较懦弱,可能忍声吞气就过了。还有的人,忍不住气,与你大吵一通。但也有人,脾气极大,你骂他一句,就有可能操刀杀人。可见,因果并不一定对等,往往果大于因。因此,佛教讲因果,一般并不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样理论来解释,而是用比较易理解的种田来解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春天在田里种下一粒粟,当它在一定的‘缘’或者说条件的作用下,这些‘缘’包括间草、施肥、浇水等等,粟种子出苗、成长,到了秋天成熟了,结出万颗粟籽来。我们的身、语、意所作的‘业’,或者说‘因’,就好比这粒粟,我们客观环境、自己的努力、别人的帮助或破坏等等,这些就是缘,最后,在一定的缘的情况下,因成熟了,就结出了无数的果。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看起来很小的善事或恶事,当它成熟时,结出的就是很多很大的善果或恶果。因此三国时的刘备才会对儿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赵向宇感到自己基本听懂了,于是道:“具体到申老总这个因果,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他前世所行的善事为因,是内在的因,是种子,是根本;当前的政策、我县的矿业环境以及他本人的判断、努力是缘,是必要条件,因缘聚合,善业成熟,善因结出善果。”
老法师合掌道:“善哉!确如赵科长所言。”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因、缘、果的关系,老法师又举了一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