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高师 (2 / 3)
说起当官的,他竟猛然一摆手,很厌恶地说:“当官的不是好东西,很讨厌。”说时是孩子般的语气,旋即却又非常严肃。至于为什么讨厌,他也没有说了。方成也不好再问,只暗中猜测他也许吃过当官的亏,或者是讨厌官场习气吧,凡是秉性率直的人都有这样的看法的。
高师勤劳,课余时候他常在地里劳动。方成闲着没事,便到路边去溜达,便常常看到高师正在挖地。这时候方成禁不住想起了父亲劳动时的情景,便大声喊道:“高师,你真是勤劳啊!”高师笑呵呵地说:“没法子,是农民的儿子嘛!”边说边爽朗地笑了起来。在方成看来高师好自在,无拘无束的他,有时竟像年轻人一样哼着小曲儿从方成的门前走过。
方成房前有小片房檐遮着的,底下滴不到雨水。高师充分利用空间,把一些柴薪放在了这里。这天又见高师抱了柴薪走过来,恰好方成与吴常在闲聊。
“高师,儿子都参加工作了,该享享福了。何必还做这些事啊?”吴常笑道。
“唉,儿子有儿子的福,自己也有自己的日子。老吴,这个你不懂。”
“我不懂。”老吴却是很不正经笑道。
原来高师的儿子在始庆当法法医,他不愿儿子去抓犯人。吴常一听,竟咬着那烟屁股笑嘻嘻地说:“高师,你应该替国家作想啊。”高师感叹一声,看着吴常,没有说话,只管继续放柴薪,吴常自觉无趣便走开了。这时高师对方成说:“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好啊!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听了这句父辈的感慨,方成心中不由一颤:自己的父母何曾不是与高师一样的心思呢!于是,便说:“做父母的总是那样想的。”
方成却想请教高师备课的问题,便赶忙冲进房里去取了备课本来给高师看。高师放下手中的柴块,接过方成的备课本翻开了看起来,说道:“就这样很好啊!很好的!”不想他又轻轻地叹道:“你不用那样认真的,这是普九学校。”停一停,也许他不想冷了方成的心,于是又说:“你对工作认真负责是很好的。”可方成还是听出来了:这是乡村学校就是不用那么认真的,于是他只好无奈笑了笑作罢。
记得是听老许说的,高师先前在小学上课,由于镇里师资不够,调他上了初中。但后来,中学来了外省大学生,又把他退回了小学,并且捏造了他“四大罪状”:一是摆老资格;二是不服领导;三是爱有意见;四是喜管闲事。然而中学师资不够,还是需要他,于是高师又上中学了。现在教育办那个态度傲慢的主任是高师的同学。据说在学校考试时还抄高师的答案,可如今别人做主任了,也就不念旧情了。
老吴曾说,这里的人际关系紧张,但方成却不曾觉得。不过,当地人多与当地人来往,外地人多与外地人来往,大概是语言不通的缘故吧。在下面住的人也并非吴常说的那样不好,他们来了同乡,就曾邀方成一起去聚聚的。方成才以为老吴说的不确实,但有的事似乎也是那样的,总有些偏心的。前几天学校新楼装线,据说是有工钱的,都叫当地人去了,外地的老师却闲着无聊,他们却忙活了好几天才完成。
当然,方成是少与人来往的,本是不好闲谈之人,言语不通倒是省了不少事,他却认为这样也就少了许多麻烦。方成就觉得遇人有一份笑容,少与人作无谓的争执,也不必与别人深谈,不必去打听别人的事情,甚至是姓名,该知道的自然会知道,总之,他需要的是一份独立自在的空间,心安理得的过日子。
老乡中几个人把方成称为“山顶洞人。”那意思自然是因为方成常独自在房中,长时间不出门,那样的称呼,方成也不怪人,只笑笑作罢,但他也曾反驳道:“‘山顶’却是不对,这里只在半山腰还不到,哪来山顶?再说‘山顶洞人’是古物,古物自然是宝贝,而我方成自认为还没那种价值连城的光耀。”那些人被驳得无话作答,只有笑笑罢了,然而称呼却依旧。
开学快一个月了,但方成却感觉这学校真是奇怪,专用信纸没有,红墨水也没有,只是每人分发两支圆珠芯,一红一蓝,最糟的是连参考书也没有,各种必需的东西各自去办公室寻来,似乎没有专人管理。方成想去找腊纸刻点资料,问过校长,又问了主任,最后还是没有,让人想到好比战时物资紧缺似的无可奈何。
方成这才发觉自己的信心有些太足了:原先并不很相信别人说的消极,甚至高师相劝他的话也总在耳际回响。现在想来,他们说的不假了,现实是这样,他又如之奈何,大家又如之奈何啊?也许他当时还真是冤枉了他们,以为他们怎么可以缺少那么点精神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