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8章 寇准的无奈
赵恒胸中那一点残存的雄心,隐然被这一席话给点燃了,他愤然地说:“相公所言,深合朕意!朕这就斥去辽使,调兵遣将,决一胜负!”
寇准却暧昧地笑了笑,对皇帝说道:“陛下既然决意一战,便不妨与契丹虚与委蛇,为我赢得时间,得以从容布置兵力;同时,也可动摇契丹军士求战之心,利于我军寻机歼敌。”
赵恒略显赧然地笑了笑,又拿起寇准手绘的地图端详了一会儿,与寇准讨论了一些用兵的细节,方才作罢。
议和的消息传入军营,李继隆的心情变得比较复杂。他离开这支军队和这个战场不过六七年的光景,却有隔世之感。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庞大的一支辽军,这支军队的战斗意志与多年前相比,没有显著的改变,士兵们手中的武器却似乎比多年前要精良得多。相比而言,自己麾下这支号称精锐禁军的部队,比起多年前差得多了!数万大军二十年前可以摧城拔寨,直逼幽州,杀得契丹人闻风丧胆;今天只能龟缩城下,勉强抵抗。激战三天,虽然辽军寸步难进,宋军的伤亡,李继隆心里也是一清二楚;就连以勇悍闻名的大将石保吉都耷拉下了脑袋。所以,当赵恒兴冲冲地将前线的大将们都召入行宫,商议决战的策略时,十分意外地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
李继隆没有表态说支持还是反对,他首先将前线的军事态势简要地介绍了一番;然后,大将们一个接一个表示出他们对这个反击计划的怀疑。
首先从这几天的战斗中,看不出辽兵有什么士气低落、军心懈怠的迹象;其次,辽军仍然在涿州一线控制着数万部队,以防止我军乘虚而入;第三,辽军约有二十万人聚集于一处,如何下手攻击,也是个大问题;最后,辽军大多都是骑兵,而我军大多是步兵,就算辽兵逃跑,恐怕也是追赶不及。商议也就草草地收了场。
第二天,就有流言蜚语在大臣中以及将领们中传了开来。陈尧叟吞吞吐吐地向皇帝作了报告。随驾的內侍副都知阎承翰也证实,外间传言说,寇准和少数大臣反对议和是想挟外寇以自威,要君以自重,恐有其他图谋。
还有传言说,王超一直违诏抗旨,不发一兵东向,现在忽然亲自统军前来,似乎动机不纯。
赵恒听得胆颤心惊,又回想起冯拯所言,“兵法云:‘归师勿遏。’如果二十万辽军真打算退军,想要围歼它,谈何容易!到头来,只恐怕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一直徘徊到晚上,赵恒才让內侍传下口谕,明日在行宫正式接见契丹使者,开始与契丹议和。
寇准是从高琼那里获悉皇帝的态度发生骤变。他连夜请求陛见。
尽管寇准再三强调,虽然我军在澶州城下仗打得很辛苦,处境很艰难,但辽军的境况不见得比我军更好。契丹本来就国贫民少,哪里能够支持得住二十万军队长时间在外作战;从出兵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大大小小打了有十多次仗,估计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粮草辎重也耗尽了;反观我军,储备还绰绰有余;加上战线较短,没有馈运的问题,只需咬咬牙挺一下,契丹人就要扛不住了;《尚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是在说目前这个形势。
赵恒却只是强调兵势已穷,再打下去,恐怕难以妥善收场。
寇准无奈之下,只好提醒皇帝说:“现在议和,固然南北可以休兵,不过,未经战胜,敌心不服,数十年之后,契丹人难免更生痴妄之心。”
赵恒摇摇头,回应道:“还是先过了眼前的难关吧。数十年之后的事情,到时候再想法处理吧!”
寇准还想再努力说服一下,忽地想起外间的流言,说自己幸兵弄权,居心叵测;便不觉心头一懔,内心叹了一口气;他控制了一下情绪,语气和缓地说道:“既然圣心已断,臣遵旨议和。”
赵恒也仿佛透了一口气似的,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认真地对寇准说:“相公可着即去拟定和议条款,以备明日廷议。”
寇准掩饰着满腹的惆怅,应了一声,告退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