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9章 张兵部计谋
张齐贤刚踏进浊轮寨,曹璨就告诉他,清远军失守了。张齐贤对这个结果不是十分的意外。从南到北考察了一圈,陕西边兵士气之低,完全出乎其意料,他构思的那个宏大的攻势防御战略根本无从下手。这一路上,他思来想去,唯有招募新兵充实边防,才有可能规划下一步的具体行动。他写了一道奏疏,派人飞报朝廷,然后和曹璨坐下来商量如何处理河西目前这个棘手的局面。
李继迁还没有把环庆纳入战略计划当中。这么顺利地拿下清远军已经大大地出乎预期了。他派出几千游骑袭扰清岗寨,作出一付试图进一步南下威胁环庆的姿态,然后带着近两万大军悄悄地北上了。
随着清远军失守的报告是一大堆大臣们的奏疏,几乎清一色地义正辞严地指责边将边兵无勇无谋、怯懦畏敌,要求痛加追究,绳之以法。其中只有知宁州石熙政的奏表颇为特别,他激愤地指出,清远军之所以失守,只是因为朝廷根本不够重视,朝廷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才使得河西局势趋于失控,他要求朝廷往环庆一带增派三五万军队,以便对抗蕃部的扩张。
看了这份奏疏,赵恒不免有些尴尬,他对枢臣们辩解说:“西北边境的军政态势,朕何曾一日轻忽?大臣们也是多有建言。石熙政远在宁州,哪里能够了解到这些情况呢?”
知枢密院事周莹愤愤然地出列奏道:“陛下励精图治,大臣宵衣旰食,孜孜然以安边恤民,天下尽人皆知。至于城池失陷,边将暗弱非才,玩寇弄兵所致!石熙政,区区一介边郡小臣,岂敢如此悖慢无礼,应治以妄议之罪!”
赵恒笑了笑,回应道:“算了,算了!也是为了国事嘛。要是治了罪,怕以后没人敢说话了。”
石熙政的奏疏可以一笑置之,张齐贤的奏疏却不能不重视。与枢密院商议之后,赵恒果断下诏陕西沿边一带每户家出一丁,组建保毅军,协助正规军戍守城池;从沿边军士中选强健合格者,升为禁军,赐号保捷军。
张齐贤本人于十月初九回到京师。之前一天,赵恒已经将大将张凝从河北前线调往环庆,接替杨琼,随行的还有一位侍御史负责将杨琼等一干人押解回开封。
张齐贤直接被引入宫中晋见皇帝,他把自己这一路上想到的方案一股脑全倒了出来。他很痛心地说道:“数年之间,蕃贼竟然凶悍到可以攻城略地,猖獗到可以威胁环庆,这也实在是大大出乎老臣意料。逆贼继迁裹数万之兵,挟战胜之威,其志必在灵武。今天河西承焚荡之余,河北有契丹之忧,朝廷若两线用兵,恐怕会两线皆失!臣数月之间,辗转千里,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将士皆怀畏惧之心;陛下若欲惩一时之愤,积兵聚士,长驱直入,毕其功于一役,则难免顾此失彼,进退两难。不过,以老臣之见,河西并未倾覆,局面尚有可为……”
赵恒听得颇为专注,没有要打断的意思。
张齐贤略略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这个方案老臣已经琢磨了很久,无须调用河北和并州的部队,只需设法笼络河西诸蕃中与李继迁有仇隙的部落即可。河西叛匪主要来自于乌白池一带万山部落生蕃,以及灵州以北贺兰山蕃部;西凉府潘罗支和灵州西南诸蕃部则一直心向朝廷;只须派遣一介特使招诱远蕃大族首领,许以官爵,诱以财货,推恩示信,晓以利害,不忧其不倾心响应;臣所领十二州军有乡民义勇及弓箭手两万余人,附近州县还可召集五六千人,沿边驻军约有五六万人,再加上沿边浅蕃熟户,以及愿意响应朝廷的六谷、尼玛诸蕃,不下数万蕃人,已经对李继迁叛匪形成了包围态势。朝廷但以大将临边,对叛羌日夜袭扰;彼来则我守,东去则西击,使贼寇疲于奔命、无暇喘息,其凶悍之气自然逐日消减,哪里还能有余力侵扰呢?”
(注:浅蕃,指汉化程度较深的蕃人。)
赵恒一边听着,一边不由自主地点着头,突然插了一句话:“只是……只是义勇、蕃户皆是沿边居民,守城护寨自是不在话下,要他们出击袭扰,恐怕未必愿意冒险……”
张齐贤神色暧昧地笑了笑,平淡地回应道:“如果只是去拼死厮杀,自然是没有什么积极性;不过,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朝廷只须明令不拘蕃汉军民,除了杀死叛羌能够获得军赏之外,其他的马匹、牲畜、钱财、货物全部充作战利品,犒赏军功。如此一来,蕃汉将士岂能无动于衷,臣料其必定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李继迁众叛亲离,便指日可待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