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李继隆决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8章 李继隆决断
        鉴于河北的形势更为吃紧,契丹的威胁更加切身,赵炅的内心深处实在不愿意往河西投入太多的军力;为此,內侍秦翰已经带着诏书和赏赐的财物往李继迁那里跑了好几回了。中原朝廷的狼狈窘境,李继迁看得很清楚;所以,送来的财物照单全收;袭扰劫掠依然故我。

        赵炅正值无计可施之际,赵普突然出了个主意,自从六年前李继捧举族归顺朝廷之后,便闲居在家;于朝廷而言,此人形同鸡肋,与其闲养在家,不如将其遣往夏州对付李继迁。朝廷可坐收以夷制夷之效。

        赵炅略一思索,也认为值得一试。

        五月十七,下诏任命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名赵保忠。令其镇守夏州。安守忠则调往河北沧州负责防守。

        眼看着秋天又到了,预料休整了一年之后,辽军一定会有所行动,各处的谍报也显示幽州辽军频繁调动,契丹各部落正在逐渐南下集结,赵炅的神经又绷了起来。八月初,他把宣徽南院使郭守文派去镇州督师;紧接着又委任李继隆为定州都部署,接替因年迈而退居二线的大将田重进。

        刚进九月,河北前线已是一片风声鹤唳的景象。九月下旬,耶律隆绪统帅契丹主力沿西路向定州杀来。在枢密院的严令下,沿途宋军尽皆婴城自守,无人敢于出击声援。于是,辽军得以从容布署兵力,逐个攻陷宋军把守的重要据点,同时,还可以派出大量游骑四处劫掠。

        契丹大军一路上过关斩将、势如破竹,中间还不得不几度稍作休整,以便腾出人手将战利品和掳获物送回南京。枢密院束手无策,终日战战兢兢地等着河北前线传回消息说契丹人饱掠之后退走了。

        契丹人没有急着回去,而是不慌不忙地扫清外围障碍后,于十一月中旬将大军屯驻在定州城外的唐河北岸,看样子一场恶战是在所难免了。

        定州都部署李继隆召集将领们商议战守。不出所料,几乎所有人都不主张出战,一是没有战胜的把握,二是怕承担违诏的罪责。只有都监袁继忠反对死守,他给出的理由是:

        首先,定州城里有数万精兵,都是河北子弟,看着契丹人蹂躏乡土,早就义愤填膺,人人都愿意死战报国。

        其次,侦察报告说,很大一部分辽军被派出去“打谷草”去了,大营里的兵士不但人数不多,而且非常松懈。

        最后,一旦辽军集中全力将定州团团围住,那么时间一长,粮械皆绌,数万将士军心浮动,难免一朝溃散。

        这一席话慷慨激昂,说得李继隆不住地点头。就在这个时候,监军內侍林延寿急忙请出自己带来的诏书,用一只手举着,大声喝斥道:“袁都监休得胡言!诏旨严令河北各军坚壁清野,切勿与辽军野战争锋!倘若战败,谁当其责?”

        会议的气氛瞬间冷却了下来。袁继忠一下子涨红了脸,急得直搓手。

        李继隆明显地迟疑了一下;少顷,缓缓起身,冲着林延寿一揖,然后平淡地对众人说道:“我等身为国家爪牙,大敌当前,不敢不为国家分忧。去年君子馆之战,我之所以忍耻偷生,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好机会杀敌报国!今天敌人送上门来,岂能任由他嚣张?我为三军统帅,覆军之罪,我独力承担!”

        几名內侍听了这一番话,互相对视一下,收起诏书,默然退下。

        李继隆立即趁热打铁,部署兵力。自己统领骑兵,先敌陷阵;袁继忠然后率领步兵,四面掩杀。计议已定,即刻分头行动。

        耶律隆绪确实没有料到定州宋军敢于倾巢出动,涉河决战。一阵匆忙的抵抗之后,辽军便放弃大营,纷纷向北溃逃,留下了大批来不及带走的财物和掳来的百姓。

        捷报送至枢密院,王显用手拍了拍额头,一路小跑奔进宫去报捷。赵炅一扫颓意,下诏褒奖有功将士。

        李继迁也愿意归顺朝廷。这是赵保忠十二月中旬从夏州送来的消息。赵炅虽然半信半疑,不过还是派了个內侍带着诏书去夏州,任命李继迁为洛苑使、银州刺史。

        (注:洛苑使,官名。五代后梁置,掌洛阳苑囿园池之事;宋初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官迁转之阶。宋徽宗政和年间,重定武臣阶官,改武略大夫。)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