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我和我的学生们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我和我的学生们 (3 / 3)
        所谓“道统说”难免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张,孟子不过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方面的发挥,与“内圣”相对的“外王”学说,则由荀子加以充实扩大。

        荀子言性恶,倡言化性起伪,主张治理天下应以礼为本,礼法结合,他讲“群”论“分”,说“礼”谈“法”,形成“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和“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节,礼之序也”的“仁亲、义行、礼节”说。

        荀子派内立宗,自标新意,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外王学说。尽管韩愈称荀子为“大醇而小疵”,意指荀子思想有逸出儒家框架的痕迹,其实这还是站在心性学说一路所作的指责。就孔子思想的内涵而言,荀子这学仍是孔子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并成为其后儒重礼制、讲事功一路的发展源头。

        难怪荀子在《儒效》中以“大儒”和“俗儒”来划清与孟子的界线。自认是孔学真精神的传授者。无论孔、孟,都未详说“性与天道”,即使是荀子,虽有专门的《天论》,其用意亦不过论述天行有常、天道自然,“圣人”必须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除此而外,则“圣人为不求知天”。

        而《易传》提出的天道、地道、人道系统,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得原始的儒学的建构具有某种形而上的哲学基础。从而使原始儒家思想体系的建构最终得以完成。不仅如此,由于《易传》言天道、谈阴阳、明礼法、重思辩的特点,还为尔后同诸如道、阴阳、法、释等其他学派的融合提供了共同的因子。

        朱熹论《易》时说“《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说出那形而下者。《春秋》以形而下者,说到那形而上者去。”

        自孔圣人奠定的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经由孟、荀的内外扩充,及《易传》形而上基础的确立,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开放的、兼容性极强的思想体系,成为后世儒学发展的总的源头。而这些都构成儒学原义的最基本的内容。

        所以儒学已经成为了我华夏的灵魂和血脉,是无法割舍的,腐朽的不过是那程朱理学,和那曲解圣人之心的人罢了。”

        姬子梦道:“伯安此言不错,儒学的确可以说的上是我华夏千古以来的灵魂和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学也是弊端的,正如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面一样,为师要说的是,儒学也有自己问题所在,譬如为师今天种的这个新作物,若我们人人都不重所谓的‘机关技巧’的话,外人反而重视这些,如果他们发明更强的火炮,用能从万里之外,向我们开炮,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敌人你不知道谁?那时候我该用什么去找他们呢?”

        “恩师世间有这样的武器吗?”

        “哈哈哈!伯安,你刚刚才问我世间有能产三十石的粮食吗?现在不就是有了吗?为师可以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世间上,是有这样的武器的,只不过恐怕还要数百年才可能有人做的出来,如果到时候,人家把这样的武器摆在你面前,到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

        姬子梦笑道:“今天,为师在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你自己去悟吧,等悟道了,你就会明白为师,为何要说儒学只能改变大明的当前的困局,而改变不了,我华夏一族的命运了。”

        王守仁恭敬的礼拜道:“请恩师赐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