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我和我的学生们 (2 / 3)
姬子梦提出了华夏历史死劫说。
他认为儒学如果重新焕发生机,它也只能改变大明当前的困局,无法从根本上的,去改变华夏自己的死局。但王守仁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儒家在大明已经日益根深,它仍有一定适用范围,至少在忠孝仁义之上,儒学是有用的,只不过腐朽的是程朱理学罢了,只需要去掉程朱理学的束缚,儒学又会重新焕发自己的生机。
也不知何时,姬子梦与王守仁争辩的专注了,他们两人身边竟然有了许多的王守仁的弟子和前来求学的读书人,两人辩论的过程,也全部被他们全部听了去。
这些读书人们纷纷觉得王守仁(恩师)和姬子梦(师公)说得都有一些道理。
只是……
只是他们心中,依然觉得这是大逆不道啊。
毕竟他们学了两百多年的程朱,竟然在恩师和师公的面前如此的不堪。
姬子梦今天心情不错,看来自己不拿出一点本事,反倒要让王守仁这个徒弟,蹬鼻子上脸了。
姬子梦顺便找了一个地方,席地而坐,姬子梦座下后,也让王守仁座下来,王守仁行了礼,两人便算是开始辩论了。
“恩师,学生认为,自孔圣人创立儒家以来,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持续数千年,也不会被摧毁,正是因为它引导了我华夏一族文化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和极大的包容性。
因此儒学时可以超越时间不朽的;在周室衰微、礼乐崩坏的春秋大局中,孔圣人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庞大思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理论取向是现世的人文关怀;它主张仁政,强调“德治”;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这些理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
孔圣人死后,儒分为八,其弟子后学又各自宏扬、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作为原始儒学的定型则主要经历了孟、荀、易三个环节。
孟子从内在心性方面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孟子道性善,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民贵君轻”、“正经界”、“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学说。这套理论体系,因其对心性学说的发挥,而被视为道之正统,其“内圣”说更为后世所推崇。韩愈称其为“醇乎醇者”。
宋儒黄戟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有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