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寻找春天(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寻找春天(续)
        (一)寻找春天(续)

        《河中旅游时报》老杨编辑,是河中市编辑群体好作风代表人物之一,他经常访问作者同他们交友沟通,这天他对小兴家访时抄错住址,把17弄抄成19弄,结果在那条有12条分支弄的大弄堂内找了半个小时,直到走出19弄,在公用电话亭问讯时恰巧碰到小兴才跟他回家,小兴请他吃了妈妈拿手的炒面,后来年底老杨退休时,又反过来请小兴去他家吃自己亲手包的虾肉小馄饨……老杨退休后,接班人小孙继承了他的好传统,一次因报纸急着要次日刊出小兴一文,需核实文内提及龙虎牌人丹的细节,打电话又联系不上,他便连夜冒着急风暴雨,踩着泥泞小径,赶去寻找因居屋大修暂住外公家的小兴,访问仅特续1刻钟,路上却花费了2个多小时。

        《河中建设报》叶编辑一次在寄样报时,附了一封短信:“高兴先生,本报发了贵稿中的一篇,编辑疏忽遗漏了作者姓名,望能见谅,并请继续支持本报,今后当不致出此类错误……”

        小兴不按常规出牌,不是紧接着叩河中市大中型报纸的门,因怕久攻不下耽搁时间,而是移师河中市外更广阔天地,先南下后北上,又出东北入西南,短短两年左右,竟攻下了约一百家媒体,奇迹背后有着好多想象力再丰富作家也造不出的故事……小兴怎样一家一家找媒体?怎样为一家一家媒体写稿?怎样向一家一家媒体投稿?各种媒体的编辑们又是如何回应他?如何评论他?如何回信给他?如何关心他帮助他同他交友同他合作?其中曲折奥妙令人感叹不已……而广大青年呢,兴许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鼓舞有所裨益……

        小兴接到余红电话,她大声亢奋地说:“我找到男朋友了,网上找的,是物流公司白领,他请我吃饭出手比你还大方,不过你知道的,我不喜欢,因此我阻止他这样做了。”小兴真诚为她高兴:“祝你快马加鞭奔向成功啊!”余红沾沾自喜:“成功了我第一个给你吃糖!”小兴说:“谢啦!”余红又说:“哎,我看网上找对象还是挺容易的,你要不要试试?我可以帮忙。”小兴说:“谢啦!我胆小,以后再说。”余红哈哈哈哈挂了电话。

        这个周末,小兴在写杂文,高远正立一旁提意见,忽然小兴说华今姐上来了,果然响起了敲门声。月妹开门,华今进来:“老师、师母好。小兴也在。哟,师母你又在织绒线裤啦!”月妹:“小兴的腿好一点了,但仍然怕冷,一不小心冻了就疼,我给他赶一条粗绒线的。”

        华今:“正好。小兴你小傻哥哥听说你的腿仍然怕冷,今天星期六他单位里值班,要我给你带来一点西藏的最新产品辣椒膏药,贴上去发热但不损皮肤,他上次托人买到的,挺好的,你需要时可以用一用。”

        小兴:“谢谢哥姐。”华今:“小兴听说你除了搞教学搞翻译,已开始写各类小品文和青春小杂文向河中市各报副刊投稿啦?”小兴边翻开样报边请华今看:“是的,是林芝姐来电出的主意,我如今只能算小有成绩。”华今:“说说看。”

        小兴边在墙上挂好中国大地图让她看,边做详细介绍:“想一想大有好处。在河中初获成效后我在市图书馆仔细查阅河中市外各报副刊,看有哪些最适合我的风格,终于决定在南线发起第一个冲击波,第一目标,《杭城日报》。”

        小兴告诉华今:“该报编辑小周很快来信了------感谢支持,来稿多半已用,有几只肯定不用的退还,有几则待研究后通知你修改。能否尽快告知家里电话号码?近日我将出差河中等地,想看机会抽时间和你商量一下改写稿件问题。

        果然周编辑匆忙赶来了。我在家中会见小周。我递上生梨,显然不是因为客气,而因为他是一位不愿吃自己联系的作者的东西的大老实人,小周不吃梨,而是急着逐篇点评我的文稿选材优劣:这几篇好,那几篇不好。最后并催我:多多来稿啊!席不暇暖便告辞了”。

        月妹补充说,几天后我又从邮箱拿了信封交给儿子:“小兴,《杭城政协联谊报》邢编辑来信约稿。你怎么会同杭城政协也有联系?”小兴答:“正是杭报小周推荐的,小邢也很热情每稿必用必复。噢杭报还寄来三具漂亮的最新式充电手电,说是赠送高远、高兴、王月妹的纪念品,因为我在杭报发文一直署我们一家三个人的名字”。

        小兴告诉华今:“后来小周升副刊主任、采访中心主任。我继续在杭报发文,且与其他陈编辑庞编辑彭编辑鲁编辑等建立美好友谊,每期必获赠阅副刊,直到该刊不久前停办,我收到**寄来《告别纪念刊》时,读着读着,竟情不自禁流下依依惜别之泪。

        华今问:“接着呢?”

        小兴手指地图告诉她:“杭报拿下,稍一扩展,便是《钱塘日报》。南下,又得《闵江日报》。”小兴边翻各报社寄来的样报边说:“华今姐,其实我最大收获却在北线呢。”

        华今说:“详细点。”

        小兴:“最先是《辽报》自从发表我《医院志愿者的美好事业》一文后,朱、刘编辑每期副刊寄来赠阅报纸。朱编辑还把我介绍给《辽江职工报》李编辑与《北方经济报》刘、马主编。老刘老马离休后,又把我介绍给《辽江科技报》、《辽江科技时报》,以及新创《第三产业报》,还写来热情洋溢的一二三四五长达整整五页的话别信,并逐个如写档案般介绍各位编辑情况甚至他们的资历与特点。告诉我哪一位编辑擅长编辑或喜欢哪类文章或偏爱怎样文风,帮我同他们挂好钩。瞧,这是他们的信。”

        华今把信件看了又看:“老干部重情重义,真感动呀。”小兴:“是的,我不会忘记,正是在他们帮助下,我在东北形成了第一个发稿网,并很快掌握了‘站稳一点、幅射周边、形成网络’的投稿战术”。小兴又拿起另外几张报纸说:“我在《辽江职工报》与《产业报》发稿率已达百分之百。《辽江职工报》李编辑真谦虚啊,每期样报必附热情感谢信,还把我评为最优秀通讯员。”

        (感谢指教!感谢收藏!感谢推荐!)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