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1章 微服私访(下) (2 / 3)
元珍给李治介绍唐家镇政府的组织结构,功能,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着重介绍了工厂的生产管理。现在唐家镇成立武装部,建立民兵组织,还有居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工会、政治部、青年团……反正各种组织太多,把群众都组织起来,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难题都首先找组织。现在还在制定商业法,劳动法等一些法律,规范工商业的发展。
李治和武咪咪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一些问题,元珍都能回答,看样子她在唐家镇花了不少心力。听说这里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而且规定工人的工作时间不超过时,超出的时候要付加班费,武咪咪特别困惑,“在农村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什么规定时工作制呢?”
元珍解释道:“在工厂干活和干农活不是一回事。莲花王子。工厂的劳动强度太大,8个小时之后就很疲劳了,再干下去容易出事。这里每7天休息一天,也是为了让大家能恢复过来。”
原来是这样,武咪咪问,“建这么多宿舍和房子,这样厂里花了不少钱啊?”
“是啊。”元珍道,“阿弟说安居乐业,搞工业不是一天两天,工人在厂里上班也不是一天两天,安居才能乐业,如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大家在这里待得不舒服,时间久了就会闹事。所以我们要把这事情做在前面,把规矩先定下来。”
工业区后面就是农田,搭着一排排的竹架子,现在周围的农户都种菜、养猪、养鸭等等供应企业,基本上不种粮食了,因为现在是冬天,有些农户重了一些冬小麦。双季稻只能在淮河以南种两季,淮河以北就是一季早稻,一季冬小麦。李治看见稻田旁边一堆堆的小土包,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元珍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堆肥,猪粪、牛粪、人粪还有麦秆都堆在这里沤肥,开春以后撒在庄稼地里,这样土壤才肥沃。还有轮种,今年种小麦,明年就要种大豆,里面的讲究很多,想在农业部成立农科所专门研究这个。
现在明年这里试种水稻,水稻的产量高,就是耗水,要修水渠,耗肥料,施肥要施足,要不田地的肥力不够。周围几千顷的土地全部改造成水田,依靠小溪河的水不够,所以我们计划建高架水渠,从渭河抽水,通过高架水渠灌溉,基本上能解决问题,前面这么多人都是建水渠的。”
李治好奇地走过去。唐志也说过拂菻的引水渠,这个水渠当然不能跟罗马的引水渠相提并论,只是用砖砌一个柱子,上面吊装钢筋水泥做成的水槽,渭河边挖了一口大井,蒸汽机带动抽水机将水抽上来,整个工程花费不少于2万贯钱。
“这个钱从哪里出?”李治问道。
“镇里补贴1万,其他钱都是收益的农户集资,平日的维护也是镇里负责。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种田,都想到工厂上班,所以这里雇佣了很多外地的农民干活,大多数是黄土高原上下来的。。很能吃苦。”
刘旭在河套搞开发,大唐把黄土高原上10万户迁徙到河套屯田、修水渠,今年已经初见成效,明年将再迁20户过去。按照唐九郎的说法,要保持黄土高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这里最好不要开垦荒地,放牧牛羊,故土难离,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家乡,有人躲进深沟,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这次是唐家镇农业局出面召集高原的农民来打短工,有些农活好的就作为长工留下来。因为大家都没有种过水稻,农业局还从南方请了一些技术专家给大家传授经验。
现在后套已经建起砖厂、水泥厂,今年冬天会把北河拦截,让黄河水全部从南河走。莲花王子。几条大渠已经勘探规划好了,明年动工建设,如果成功的话,那就是几万顷的良田啊,别说20万户,就是100万户也容纳得下。有人有粮,前套的九原城就可以开始建设,这里有煤,有铁,搞一个钢铁厂,河套地区就固若金汤了。
武咪咪看着小山一样的堆肥还很好奇,“你们哪来的这么多的肥料?”
元珍道:“这还是少部分,大头在长安城郊区,那里有不少农肥厂,把长安城的夜香全部晒干运过这里来,那才叫多呢。这些肥料撒下去,种什么庄稼都能丰收,不怕地力不够,水稻最需要肥料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