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第四节 (1 / 3)
北京这么大,竟然能偶遇老家的同学。我不禁感叹世界其实并不大。刘罕身上穿着一件貌似羊绒大衣的衣服——之所以说貌似,是因为我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我觉得他不可能发达的这么快吧。刘罕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对我说:“红民,你看我身上这件羊绒大衣怎么样?80块钱,刚跟这儿买的。”
“我操!刘罕,你丫挺有钱呀!”这次来北京打工,我最大的收获除了每个月240块钱工资之外,还有两句京骂“我操!你丫挺!”伴随着这两句京骂脱口而出,我有一种北京人的感觉。满身的泥土和寒酸的打扮也不能阻挡我这种呼之欲出的骄傲情绪。
刘罕自嘲的解释道:“哥儿们就是一民工,哪里有什么钱?这不马上工地完工回家呀,来这儿买几件衣服,省得回家让人瞅着寒酸。”刘罕也有意识的显示了一下他的京腔。他说的是“一民工”,这是北京人的说法。在我们老家是要加上量词“个“的。
“你在这儿干什么活?“尽管刘罕表现的谦虚而又低调,我还是按捺不住好奇心。80块钱买一件衣服,对我来说是挺奢侈的一件事儿。那可是我三分之一的月工资呀。
“我的工地就离这不远,坐公交三站地。我在那儿做钢筋工。“刘罕说。
我忍住没问他一个月多少钱。我估计他的工资要比我高不少。我要问他挣多少钱,他就会问我的工资。我不想拿这个和他比。
刘罕也不想往这方面扯话题。他可能是怕我跟他借钱吧。在我面前,他既想表现的体面,但又不想引起我过分的羡慕。我俩正闲聊着,身后传来一个女孩儿的声音。听口音是我们老家的。“刘罕,你在那儿闹甚了?害我寻你半天。“
我和刘罕同时回头,一个矮胖女孩出现在视线里。那女孩五官长得小而紧凑,脸盘却挺大。就像一张大饼上挤着放了几枚黑枣和杏核似的,让人瞅着感觉挺别扭的。
刘罕看我盯着那女孩看,赶忙介绍说:“红民,那是我对象,刚订婚。跟我一个村的。“说着,刘罕又招呼那女孩过来:”三桃,来,过来。这是我初中同学,张红民。“那个叫三桃的女孩走过来,盯着我满身泥土的衣服,两只小眼睛里流露出瞧不起的神色。出于礼貌,她寡淡流水的跟我打了个招呼。我察觉到她的不屑,本不想多理她,为了照顾刘罕的面子,强忍住不快冲她”嗨“了一声。
刘罕也感觉到气氛比较尴尬,与我闲扯了几句,便领着他的对象走开了。临走时,刘罕回头跟我说:“红民,有事儿联系啊!“那会儿,我们既没有BP机,也没有手机,虽是同乡同学,却连对方的家庭住址都不清楚。说是联系,不过是一句客套话罢了。自从那次偶遇之后,我们便再未见面。
在旧货市场里转悠了半天,我花了不到四十块钱买了一件七成新的棉服和一双八成新的黄胶鞋。随后,我就溜达着回到了住处。倒不是怕花公交车票钱,我只是不想被车上那些衣着光鲜的人们像看怪物一样的看我。我也喜欢走路,尽管我有点扁平足,但走路速度和耐力却很强。
回到住处时已经是晚饭时分。我前脚刚跨进宿舍门,送晚餐的车就到了。那五跟我打趣道:“呀,小红你回来的挺是时候。正好打饭。“我冲他笑了笑。我知道,若是我晚些时候回来,他一定会替我把饭打好的。
晚饭过后,我们正在宿舍里闲聊,外头传来了包工头的声音:“来来来,宿舍在这儿,跟我来。“话音未落,宿舍门被从外面推开了。包工头领着三个人走了进来。他们都拎着行李,看来也是来这儿打工的。包工头让我们把各自的铺盖再往紧凑了摆放一下,给他们仨腾出地儿来。听他们讲话,应该与包工头是同乡。包工头对他们也很热情,还让我们照顾点儿那仨人。看到包工头和那仨人,我突然冒出来一个主意。
包工头安顿好那仨人之后,便转身出去了。我跟着他走了出去。看到我跟了出来,包工头估计我有事跟他讲,便停了下来,转过身看着我问:“你有事吗?“我先是装着咳嗽了几声,然后说:”王工,我有点不舒服。这两天老是咳嗽,吐痰时还有血丝。也不知道咋回事?“
包工头姓王,大家都喊他王工,具体叫啥名我也不清楚。
王工听我这样说,疑心我是什么肺结核一类的传染病,立马往后退了一步,侧着脸对我说:“那你可要注意点儿。要不就先休息两天吧。反正工程也快收尾了。我那三个老乡来了,人手也不缺了。“
这正是我要的结果。其实我并不咳嗽,也没血痰,我只是不想去干活儿而已。自从下午在南沙滩市场偶遇刘罕之后,我就不想再干下去了。我想回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