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 科举考试 (2 / 2)
“秋闱”之后,到了第二年春天,举人们便可以带着自己的解状,到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了,所以省试又称“春闱”。宋仁宗嘉佑二年之后,殿试一般不再黜落,所以通过了省试,便意味着你考中了进士,后面的殿试只用来排名,第一名便是“状元”。最开始的时候,殿试的第二名和第三名都被称为榜眼,而且还会在考中进士的考生中间选出两个年轻俊秀的人才,称之为“探花郎”。北宋时在殿试之后,皇帝一般会在京城汴梁的皇家花园琼林苑中举行宴会,宴请所有的新科进士,而探花郎将会成为“琼林宴”上的礼宾。当然后来榜眼就专指科举考试中考中第二名的人,探花就专指考中第三名的人了。
宋代的科举制度与唐代不同,有专门的“锁院”制度,知贡举的官员和要负责监考的官员一旦确认之后,就要提前来到贡院集中,进行出题和相关的其他工作,从这个时候直到考试结束,便不再允许他们出入贡院,还要严格封锁,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待考生进入考场,考试快要开始的时候,这些官员才能出来主持考试。
除此之外,还有“糊名”“誉录”等制度。“糊名”,顾名思义,就是考生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后,还要用纸把自己的名字糊起来,以防审卷的官员可以看到。“誉录”指的是考试结束之后,还要把所有考生的试卷再重新抄写一遍,以防审卷的官员可以通过考生的字迹或者考生在试卷上所做的标记、暗语等认出考生来。而且除了誉录之外,还要“对读”,就是对誉录之后的试卷还要进行校对,看负责誉录的人员里面是否有人认出了某个考生,而有故意不按原试卷抄写的行为。
另外还有“别头试”,因为考生里面可能会有主考官和监考人员的儿子或者亲戚,所以“别头试”的意思就是这类人要另外出题考试,并且要派其他的官员来监考。
看起来进士科考试已经很难了,但宋代还有更难的制科。制科最初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规定已经考中过进士的官员或者没有功名的普通百姓皆可应考,但却无一人响应。之后制科几经改革,但依然是极难的考试类别,考中者始终是寥寥无几,只有苏轼等少数一些人曾经考中过。
何荣此时终于写完了自己的这篇论,他又从头看了一遍,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何荣心想:“自己这两天在考场中一切顺利,也不知道宋兄在外面怎么样了,他虽然嘴上不说,但看得出来他在为桥下的那起凶案发愁,他这个人就是太热心肠了,有官府的人查案,他还是不放心。罢了,明天还有一场,考完了才好出去帮他。不过对于策对,自己早已成竹于胸,就等着明天尽情发挥了。”
窗外耀眼的日光透过号舍的门缝照了进来,何荣感受着这缕光芒,心中幻想着自己走上仕途之后大展拳脚时的英姿。
注:
1.真景元:真德秀,字景元,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大臣,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
2.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
3.殿试:历史教科书上称殿试是武则天创立的。首先,在武则天之前,唐高宗李治就曾在大殿上直接开科取士;其次,无论是李治的“殿试”还是武则天的“殿试”,都只是把省试的地点直接挪到大殿上进行考试。而一般认为的殿试,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殿试,是指在乡试(解试)和会试(省试)之上又增加的一级考试。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即将称帝,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问贡士,一般认为“殿前试人”自此始。而“殿试制度”是宋太祖赵匡胤时才真正确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