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07章 救灾大商 (2 / 3)
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大家还是争先恐后的,这个时候两餐粥食确实太少了,先是试试看,到后来确实第一批拿到了官府的地契后,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这邑姜也真的一诺千金。
邑姜也一直这样教育后代的,比如周成王很小的时时候,和他弟弟玩,将一片桐树叶剪成“圭”的形状送给他弟弟(“圭”是一种玉器的制作形状,在古代奴隶制时期代表贵族的身份):“此乃唐国,封卿属地。”本来是小孩之间的游戏,但邑姜垂帘听政,要求一言九鼎,不能玩笑。随后,就有史佚的大臣,请求周成王择吉日分封他的弟弟。
周成王愣了:“老哥没病吧?我们哥俩是闹着玩的。”邑姜却说:“天子无戏言,你说话不算数何以定鼎天下?一定要按礼仪封他。”不仅要封,还要大搞排场,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分封仪式搞得大大的,让人知道你一言九鼎。
周成王没办法,就把他弟弟分封在唐,史上也称成王弟弟为“唐叔虞”。周成王从小就被套上“君无戏言”这种枷锁,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不能随便说话,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
“天子无戏言”,说了就要封,重要的大臣如果坚决要求分封,理由充足时也不得拒绝。在周成王年轻的时候,蔡仲是蔡叔的儿子,蔡叔去世了,邑姜认为蔡仲贤能,就让成王把他封在蔡国。这说明,分封制在西周很神圣的制度,说了就得做。这种矫情促使西周分封绵延不断,像车失去制动一样,土地不断分封,周皇室之地越来越少。
西周之初的分封制,效果特好,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各地经济欣欣向荣,诸侯也十分乖顺,整个大周天下一片安定繁荣,根本用不着周王朝领导去闹心。
因此,周天子有大把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譬如武王喜养狗,培养了最早养獒犬的人。昭王的爱好是远征,他觉得南方的楚国不听话,就兴冲冲地不断跑过去收拾人家,便宜不能多占,第二次不幸落水而亡。再比如穆王,他的兴趣是旅游,以造父为车夫,驾八匹千里马,带着七队精心选**的暗卫队,携带大量珍宝,先北逛到西,游览了一些鸟不生蛋的地方,比如新疆境内的名山大川,传说还到了昆仑山西王母处,受到西王母的恩遇。总而言之,西周众天子们大臣得力,没事可干,大都逍遥快活。
但是到后边就不太好了,分封制的弊端越来越恐怖,这种死后管大洪水滔天的思想得到了反馈。
土地资源不是分封出去以后就一成不变的,诸侯国与日俱增,土地作为经济的支撑,谁都想拥有。并且,大小诸侯如雨后春笋长出的时候,能者居上,你打我攻,整天闹得不可一交,强者为尊的天下,也没人再关注什么周天子了,把他当成了空气,自已要土地可以通过战争来解决,周天子占有的土地资源就越来越少,诸侯占有的土地资源就越来越丰富。国家的强弱就分出来了。
土地就像一块锅巴,面积是定了的,这个切得多,那个就切得少。周天子们锦衣玉食,后宫还有大群如花似玉的妃子,饱暖之后干什么?玩呗,结果又玩出许多子孙后代来,有一个封一个,那点儿土地资源哪经得起这么切割呀,七八代之后,王室给自己留下的千里之地就不多了,“普天之下”已经没剩下几块“王土”了。这时才明白帝辛当年南征北讨的辛苦了。
邑姜散百万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百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道路晏然,民不流徙,皆邑姜之惠也。募民兴利,此后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邑姜之美泽也。
邑姜修整出一套制度,近千暗卫便按例进和管理,自已却抽出身来,回家团聚。
大商水利工程烂得很,因西歧周方国修灵渠修得好,一旦气候反常,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姜老二的这项政策有异于其他诸候,既能富国又能强兵,其他大商八百诸侯正喜滋滋地折腾着老百姓,经常征集百姓进行各种活动。比如发动战争,修建皇宫等等。因此,就算有田地,庄稼也荒废了,老百姓越闹越少,全跑到西蜀去讨要免费土地去了,这些土地虽然免费,但税收总还得要交的,周方国的国富民强就这样轻松搞定。
文王成为亚圣,便是由于灵渠修得好,没有灾年和大的折腾。而其他诸候一闹灾荒,百姓必然会闹事,抢劫,乃至于揭竿而起,引发天下大乱。为了避免出现身死国灭,只有派官员前往开仓赈粮,结果连诸侯也得节衣缩食,好不凄凉。
在姜老二插手下,西歧周方国详和开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样一晃五年过去了,邑姜也成了掌管西歧钱粮的太子妃兼任大周国奉常,于是文王想着让姜老二练兵,随时西出周方国放眼朝歌!
文王姬昌任姜老二为客卿,代掌帅印,暂管理军队事宜。这权力的移交不是说给就有的,还得慢慢来!文王肯定知道这姜老二的军事天才,但也没办法啊,权力还得要靠自已去争去抢,想了想,下一步如何治军?又如何能正式拿下应有之权?军中王亲贵戚多的是,也是个头痛的问题,心慈不带兵,先没事便折腾折腾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