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07章 救灾大商 (1 / 3)
而且,大商朝廷在歉收、饥荒之年,物价高昂之时,资助贫困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件例行公事,它所遵循的是一套近乎自动化的程序。帝辛虽然登基已久,执政经验满满,但仍艰难地依托强大的行政系统和周密的规章制度度过荒年。
经地方官上报,有个十三岁的小妹妹邑姜穷一已之力在京畿附近设粥棚救灾,接到汇报后,苏妲立马便装求见。赈灾也须特别舍得花钱,往年是帝辛朝赈济施行较好年代,然而远难与往常年耗费银数百万两赈灾相比,而此年朝最为突出。
更何况,帝辛朝创建了一个复杂的粮食供给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朝廷向各地地方官收集粮价、气候和降雨的资料,以预测何时何地可能发生严重缺粮以及研究如何作出反应,而中心是建立与维持一个储粮数百万吨的仓储系统,也就是后世垢病的鹿台。
这些鹿台的粮仓主要建立在京畿附近,代表着国家对普通人民物质福利的承诺。这在同时期的诸侯完全无法想象,更遑论能够做到。帝辛朝政府为何要花这么大的力气进行救灾?救济灾民是驱动地方政府,使之行动起来的最好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严格监控官员,使官僚政府尽可能高效地为大众服务,并由此而加强帝辛朝的统治。
帝辛朝,又为何能做得那样好?主要是因为,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政储备,包括银钱和粮食,这使得其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赋税蠲免,通过从市场上购买大量粮食,通过大量的无偿赈济、免息借贷,来推行“慈恩”政策。
不过,类似于连续第八年这种大规模的官方赈灾,到如今越来越艰难。特别是八年以来,除了饥荒旱灾还有连年征战,整个大商朝经不起消耗,救荒机制走向衰败,迈入艰难转型。
就在这时,邑姜闪亮登场,一个经商的十三岁的小妹妹,独自带领一批江湖混混,挤进了高大上的救灾队伍,令大商群臣割目相看。苏妲进入邑姜的粥棚时看到的一张最耀眼的公示张牌:
朝歌今岁大饥,殍殣枕路,草民邑姜,来自东夷,好经商,欲救民于饥荒,施以粥棚,然求粟艰难,西歧小有余粮,邑姜私筹百万银两于西歧求粮,路途遥远,十日之后将拆此粥棚,但此求粮路上,粥棚不断,望灾民循线西进,减少运粮之险阻,有邑姜一口粮,自愿与灾民分食————
“小妹妹,救教了:为什么要灾民循线西进?很是费解?”苏妲一见面便向这位看起来有些熟的小妹妹问了起来。邑姜也没在意:“在下这么做自然为了大商天朝,首先可减轻大商天朝的京畿重地的压力,以免灾民过多,冲击朝庭威严,其次西进,可减少从西歧运粮的距离,而其他地方多有天灾,购粮艰难!小妹不得不如此!”
邑姜云淡风清地回答却丝丝密扣,十分的严谨。苏妲随便看了一下粥棚,发现白米粥比起朝庭官方粥棚要浓稠。
“小妹妹的父母呢!求灾之事为何父母不在而你小小年级独担重任?”“天下大事,匹夫有责,小妹救灾未尝不可,父母俱为辛苦本份之商人,忙于赚钱养家!”“那小妹妹你怎么能拿出那么多的银子?你父母同意了么?”“自然有父母首肯,至于银两则是本姑娘赚得!”苏妲看着这女子的面容想到了故人姜老二——
临走前,苏妲对邑姜说:“它年若有重罪,可免你一死——”心中有些怅惘!长身而起,一闪不见。
一月之后,邑姜带着近百万饥民来到了西蜀不毛,“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修造城墙大修官道工作鼎兴。每一暗卫役灾民千夫。
邑姜再发一通告:“从即日起,灾民可审报土木之役,凡参加围地建城者,每日由原来的两餐粥食改为三餐,每日另发放铜板十文,城成之后,将统一分配铺面位,以资经商所有,也可出售。如无从商经验,以种植为生者,可审报修路,同样每日粥水由两餐提升为三餐,可直入西蜀群山八百里,每十里一村,凡修路成功都可按人口分发土地,人均三亩,并进行确权,可以自由买卖,所用工具一率由伐鱼河谷铁匠铺资助,头年免费发放种子,且免税两年,至于修水库挖灵渠,和修路者待遇相同。”
古时的财产多是土地,人的一生的奋斗也是为了获得土地,古之裂土封侯,是按土地的多少来决定一个人的档次,商末周初其以“授民授疆土”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盂氏贵族土地是这制度的生动演绎。作为配套而行的井田制,当时也举足重轻。而这次的开荒分地是之后井田制的绉形。
“这是真的吗?土地不都是需要银子买卖的嘛,怎么有分发的?这么好的事哪里找呢,骗的吧!”
“古往今来,那里会有免费的土地,这天下,人的地位都是以土地的多寡决定地位的高下,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不定有什么阴谋!”“土地不都是要银子的吧,大商宁愿荒着也不会卖呢!”“要不去试试,不过修修路而已——”“这路那有那么好修的,蜀道之难,如何能开出一条路来,凿石开路成本够大的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