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可笑的南北之争 (4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二章可笑的南北之争 (4 / 7)
        听到这话,杨一清默然无语,心中对杨廷和有些失望,只是没有表现在他的脸上。

        ……

        杨廷和之所以跟杨一清这样说还是有原因的,这和今年科举前发生的一件大事有关。大明朝堂上远不像表面上一堂和气,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无论什么时代,办公室的政治永远存在。

        朝堂上,大家争来争去,无非是争权夺利,最多的是为自己所在的部门捞取好处。说起来好笑,这次却不是因为这些,而足因为官员出生地域问题产生矛盾。比如从大明立国开始,朝堂上就有的南人与北人之争,表现在内阁首辅焦芳身上就格外明显。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还有些陋习,比如大城市的看不起小地方来的人这样的事屡见不鲜,这就是“地域黑”,这事不止是后世有,明朝时候就有了。

        内阁大学士焦芳,他就把“地域黑”发挥到登峰造极。焦芳是河南泌阳人,天顺八年考中进士。受同乡李贤举荐,成为庶吉士,入翰林院编修。刚进官场时,焦芳觉得他需要好好表现,于是向皇帝写了许多奏折。可是,因为这些奏折全都不切合实际,吏部尚书马文升和谢迁看过后,都压了下来。

        于是焦芳又憎恨上了马文升和谢迁。正好马文升和谢迁都是南方人,联系到之前害得他贬到贵阳的彭华也是南方人,从此,焦芳对所有的南方官员都恨之入骨,常常公然大骂。两年前,当了五年的南洋总督的焦芳因为立下大功,李东阳又因年老体迈,告老还乡。齐王就举荐他成了新一届的内阁首辅。成为国家宰相级人物。

        有权,又自诩为齐王心腹,意气风发的焦芳终于开始对他仇恨的南方官员们下手了。因南方人会读书,翰林院中大学士又多是南方人,焦芳便天天挑刺。去年他在新编的《孝宗实录》找了几个破绽,便挑拨正德皇帝与翰林院学士们的关系,想借皇帝打击翰林院学士。不过,由于这些翰林院学士还要继续修订《孝家实录》,当时未能成功。

        待书成之后,焦芳找了个由头,便将这些人全部下放到基层,让他们去“接受锻炼”,还美其名曰:宰相出于州县,朝廷不需要嘴炮。把那些翰林学士气的半死。

        这次科考更加过分,焦芳奏请皇上,借口北方人实干,南方人夸夸其谈。要求减少南方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也不知这家伙给正德皇帝是灌了什么迷魂汤。焦芳很快就达到了裁减南方考生录取名额的目的。与此同时,焦芳却悄悄地给老家泌阳录取名额增加了九十五名。为了不留话柄,他又分别给北方诸省均增加一定录取数额。消息传出来后,北方学子当然是拍手称快,而南方籍的官员肯定不干了。

        就因为这事,朝堂上吵成了一锅粥,南北不少官员见面就看对方不顺眼,甚至有人破口大骂,整个朝廷简直快成了菜市场,很是乱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正德皇帝一锤定音,南北各一半,这才算是定了下来。不过明显的是南方的学子吃了大亏。南方的读书人多呀!因此杨廷和一直耿耿于怀,发誓要把这件事扭转过来。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原时空的焦芳也是这副德性,除了与刘瑾勾结之外,焦芳还极具地域意识。他自己是北方人,所以对于北方特别是家乡的官员很好,经常予以提拔。相反对南方的士子和官员就多有贬低,甚至经常落井下石,想将南方官员都清出朝廷。

        据说他在进入内阁之后,还曾经作过一副《南人不可为相图》。朝中但凡有南方官员被贬或被免职,他必写文庆之,惹得南方人极大愤懑。后世人常误认为焦芳胸无点墨,只是因为与刘瑾勾结,才能走上高位。这是不正确的,能考取进士,并且一路走到正德朝。

        在刘瑾阉党倒台之后,只他一人得以善终,真是什么也不懂的人吗?当然不是!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焦芳的偏见,使得南方人对他多有贬低,最终有了他胸无点墨的谣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