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读书本意在元元 (8 / 9)
至于内模水冷技术在米帝内战时期出现的,这种技术的关键:一是铸造材料技术的发展。二是水冷却速度参数的具体控制。
首先铸造材料技术就是一个坑。我们知道生铁液在冷却速度快的时候容易白口化。但是这是相对硅含量不太高的时候的金相反应。如果硅含量再高的话生铁液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生铁液不受冷却速度影响始终灰口化。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结果,需要的条件很多,首先高炉的温度要足够高,最好是有热鼓风技术将高炉的温度提升到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极限,1830年以后尼尔森的热鼓风技术已经实现了这一点。而朱厚炜设计的高炉也达到了这种要求。这样铁液中硅的含量较高,冷却时石墨化较为突出。
其次是鼓风量,蒸汽机为高炉注入的强大动力源是根本性的技术保证;再次。。生铁精炼反射炉。这种炉子能够对生铁液进行二次熔炼,去除铁液中的杂质,使得铁液更为纯净。
这种技术在十八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英国海军所用的大炮都是这种方法生产的,没有一门炸膛的,而同时期的法国人没有使用这种技术,连炮手们都对他们的大炮深恶痛绝。
水冷却速度参数的具体控制又是一个坑。这个需要的软件技术参数较多,其实水冷技术的本质就是控制炮管内外表面的相对冷却速度。
十九世纪以前的铸造型炮管由于外表面积比内表面积大的多,导致外层先冷却而内层后冷却,尤其是内层最后冷却时受到应力较大容易开裂。
而内模水冷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尤其是在铸造超大口径身管的时候,当时的技术对于13--15英寸炮管的机械加工成本太高昂而且大型铸造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内外表面积差更大,内膜水冷技术能够保证内外表面冷却均衡甚至内层先冷却而外层后冷却,有点类似于身管自紧技术。
但是这技术原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却不容易,比如首先水流速度和温度变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十九世纪后半期人们已经比较系统测量了各种液体介质水、油等和金属介质铁、铜、铅等的比热容,并且也发展了相应的热力学和相关的方程式。
人们可以通过科学计算的方式具体的量化水的流速与温度变化的具体参数。在当时近代热力学发展和比较先进的测控条件下,罗德曼还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数据体系,那么明代人怎么实现这种量化?还有热鼓风技术明代也没有出现,可以采用金属热风管技术或者建造蓄热室技术。但是内幕水冷技术就太难了。这个难不是说硬件设备的困难,而是各种参数的具体量化,如果没有建立比较科学规范的测量体系和热力学体系,就不容易搞定。
当然如果通过大量实验实地论证也是可以的,就是时间上长一些而已,危险多一些而已,耗费大一些而已。大概有个二三十年估计能搞定。
像那些里的提出一个内模水冷技术概念,立刻就能大规模使用,嘿嘿,那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扯淡了!任何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没有相应软硬件基础哪是那么好实现的!
因此,经过了两年多的发展,总结的大量的实验数据,登莱钢铁厂才突破这种技术。这还是有了高效的冶炼设备。才做出来的成绩。因此,当得知钢铁厂能够批量生产出性能稳定的灰口铁后,朱厚炜那真的是欣喜若狂,这可是个了不起的突破。
欣喜之下,朱厚炜毫不吝啬。当场就奖励技术攻关小组五千两白银,授予三位大匠雷横、冯山和田单三人从六品王府供奉的官职,让在场的所有人艳羡不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